上周和做重卡销售的老王喝酒,他突然把酒杯重重一磕:”现在十个买车的有六个找融资租赁,可你说这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温柔陷阱?” 酒气混着困惑在夜市烧烤摊上弥漫开来,像极了这个行业的现实写照。
我经手过宏菱的案例——他们总爱把融资租赁包装成”轻资产运营的完美解决方案”。但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中小企业主签合同时颤抖的手,我总觉得金融术语堆砌的华丽外衣下,藏着某种近乎残酷的交易本质。就像把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泡进资本市场的咖啡里,尝到的尽是杠杆的苦涩。
这个行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既拯救现金流濒危的企业于水火,又用复利枷锁将人捆缚三年五载。我见过某养殖场老板靠融资租赁死里逃生,第二年就多养了五千头猪;也见过物流公司因为还不上租金,眼睁睁看着车队被连夜拖走。金融工具从来都是双刃剑,但鲜有人告诉你握剑的手迟早会磨出血痕。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服务实体经济”这面大旗。某些租赁公司把利率藏在设备保险、服务费、保证金里,实际年化能飙到20%以上——这哪是服务实体,分明是嗜血狂欢。就像给垂危病人输的不是血浆而是兴奋剂,表面红润实则加速崩溃。监管部门最近查处的几个案例,撕开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有意思的是,元宇宙概念火爆后,连VR设备都能融资租赁了。但虚拟世界的资产折旧该怎么算?难道按服务器迭代速度吗?这种荒诞感让我想起2015年O2O狂热时,连按摩技师都能搞设备租赁。金融创新和行业泡沫总是相伴相生,最后留下一地鸡毛的还是实体经营者。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租赁”的本质。唐宋时期的耕牛租赁要收三成粮租,但牛老了可由租户宰杀分肉。现在的融资租赁把资产残值算得精刮,却把风险全甩给承租方。科技进步了,金融模型复杂了,但商业伦理似乎还在螺旋下沉。
昨晚路过宏菱的办公楼,凌晨两点依然灯火通明。不知道那些亮着的窗户里,是在设计更精巧的金融产品,还是在处理违约客户的资产冻结。玻璃幕墙反射的霓虹灯影,恍惚间竟像极了当代金融业的隐喻: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每个像素点都是普通人沉浮的命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