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听着邻桌两个创业者兴奋地讨论着刚拿到的500万天使轮融资。其中一个拍着胸脯说:”有了这笔钱,我们至少能烧两年!”我搅拌着杯中的拿铁,突然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他的公司估值过亿时请我们喝香槟,如今却在朋友圈卖起了保险。
融资负债这个词,听起来就像给”借钱”穿了件高级定制西装。我们总爱把”融资”挂在嘴边,仿佛这个词自带成功光环,却选择性忽略后面跟着的”负债”二字。这让我想起那些热衷于办多张信用卡互相套现的年轻人——本质上,都是在用未来的不确定性为当下的欲望买单。
最讽刺的是,在这个创业至上的时代,融资能力反而成了衡量创业者价值的主要标尺。我见过太多团队,路演PPT做得比商业计划书还厚,融资演讲稿打磨得比产品还精细。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陷入集体幻觉:融到资=成功,融资额=身价。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比任何财务风险都更可怕。
记得有位投资人私下跟我说:”我给项目投钱,就像在赌场押注。赌的不是他们能赚钱,而是下一个接盘侠会出更高价。”这句话彻底颠覆了我对融资的认知——原来这场的本质,是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创业者以为拿到了救命钱,实际上只是接过了计时的炸弹。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负债往往戴着甜蜜的面具。媒体报道喜欢用”估值暴涨””资本追捧”这样的字眼,却很少提及对赌协议里的魔鬼条款。我整理过17家明星创业公司的案例,发现其中13家最终都陷入了”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死亡循环。就像给垂危病人打肾上腺素,看似红光满面,实则透支最后元气。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融资这件事。它不该是庆功宴上的香槟,而更像是手术台上的麻醉剂——必要之时能救命,滥用之下会致死。真正的能力不是能借到多少钱,而是敢对过多的钱说”不”。就像那个做有机农场的朋友,拒绝了千万投资,坚持用自有资金慢慢扩张,现在反而成了行业里活得最久的那家。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把”杠杆”神话得太过了?当所有人都踮着脚想要摘星星时,或许最聪明的那个,正弯腰捡着地上的六便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