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不是闹钟,是某个设置了价格预警的加密货币APP。屏幕幽蓝的光映在天花板上,像极了ICU的监护仪。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于市场波动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失控的恐惧。就像你明明系着安全带,却总觉得下一秒会被甩出车厢。
朋友老陈上周清空了所有新能源仓位,理由是”看见小区充电桩排队时突然心慌”。这种非理性直觉往往比研报里的市盈率更有预言性——毕竟人类用杏仁核决策的历史,比用Excel长了十万年。
监管层最近吹风的”适度活跃”很有意思。什么叫适度?就像你问米其林厨师”少许盐”到底是多少。我翻遍了2015年救市时的公文,发现最妙的表述是”避免非理性下跌”,所以上涨就一定是理性的?这种文字游戏总让我想起给哈士奇讲微积分。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是技术指标密集交叉时,越该去菜市场转转。上周生姜涨价30%而猪肉跌穿成本线时,我就知道消费板块的分化会比机构预测的更剧烈——大妈们的购物车永远比基金经理的模型早半步感知经济体温。

最近重读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注意到他反复强调”谬误性”和”反身性”。简单说就是市场预期会改变市场本身,就像你听说加油站要涨价赶紧去加油,结果真的导致油价上涨。现在创业板量价背离的走势,简直像在用K线图演绎哲学命题。
当然我不是在鼓吹玄学。但当你发现某只白马股连续17天被北向资金抛售,而公司基本面数据纹丝不动时,就该意识到:有些资金撤离根本不需要逻辑,可能只是某家海外养老基金调整了资产配置权重。这种降维打击好比台风掀翻蚂蚁窝,需要什么理由吗?
关于下周,我反而会盯着两个非经济指标:北京PMI指数和长三角快递延误率。前者代表实体经济的呼吸节律,后者是毛细血管的堵塞程度——这些实时数据比滞后的统计报表更接近真相。
最后分享个私人习惯:每次重大决策前,我会翻出2008年9月15日雷曼破产那天的K线图。那种瀑布式下跌在视觉上具有奇异的镇静效果,它能提醒你:最坏的情况不过如此,而人类金融体系至今还在运转。
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还没读过历史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