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我看见了资本的另一种可能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敢在天津搞实体投资的,不是疯子就是先知。”这话让我愣了几秒——因为我们公司楼下,就挂着”滨海投资天津有限公司”的铜牌。
说来有趣,我第一次注意到这家公司是因为他们的停车场。不同于周边企业清一色的黑色轿车,他们车位上时常停着沾满泥点的工程车,偶尔还能看见穿着工装的人蹲在花坛边吃盒饭。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曹妃甸见过的场景,那时候的开拓者也是这般带着泥土气息的实干模样。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资节奏。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互联网风口时,他们却在港区默默扩建冷链仓库;当房地产最火热的时候,他们反而把资金投向无人问津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有次在电梯里碰到他们的项目经理,忍不住问起这个反常策略,对方只是笑了笑:”总得有人做脏活累活吧?”
这种”反周期”的操作让我想起经济学教授说过的话——资本的本质是趋利避害,但最高明的资本往往懂得在别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发现价值。或许滨海投资正在践行另一种投资哲学:不追求爆发式增长,而是像老农人一样深耕盐碱地,等待盐碱地里长出作物的那一天。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办公楼里挂着一幅特殊的天津地图——不是常见的行政区划图,而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的产业链生态图。港口区的蓝色、制造区的橙色、研发园的绿色相互交织,像一幅未来主义的抽象画。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投资逻辑可能根本不是单纯的经济账,而是在编织一张产业共生网络。
前两天路过滨海新区,看见他们新投的氢能产业园正在打地基。黄昏时分,工地的探照灯亮起,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居然让我感到某种安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还有人愿意把钱埋进水泥地基里,这件事本身就像个温柔的叛逆。
也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都不是追逐浪头,而是成为海岸本身。当潮水来来去去,那些沉默的礁石始终在那里,托举着每一次起航。滨海投资做的,大概就是成为这样的礁石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