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变成一场数字时代的豪赌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家咖啡馆偶遇了老张。这个曾经把全部积蓄投入某知名P2P平台的中年人,如今说起”互联网金融”四个字时,眼角还会不自觉地抽搐。”68万,就剩个APP图标在手机里躺着。”他搅拌咖啡的动作突然停下,”最讽刺的是什么?直到爆雷前一周,那个该死的APP还在给我发‘周年庆加息券’。”
老张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认知撕裂。P2P本质上把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拆解成数字时代的碎片游戏——你以为在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在和算法对赌违约概率。有段时间我痴迷研究各平台的风控白皮书,后来发现那些充斥着”大数据””区块链””AI建模”的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不过是:”我们赌借款人不会集体跑路,您敢跟注吗?”
有意思的是,明明知道在玩击鼓传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除开高收益的诱惑,或许更深处藏着现代人的某种存在焦虑。当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过通胀时,那种眼睁睁看着财富缩水的窒息感,逼着普通人去进行风险错配。我见过退休教师把养老金拆成二十份分散投资,就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时坚持认为”多换几个弹巢能降低风险”——数字时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过于此。
最近三年行业洗牌倒是洗出个黑色幽默:幸存下来的平台开始拼命给自己贴上”持牌经营””银行存管”的标签,恨不得把合规性证明纹在首页 Banner 上。但经历过周期的人都知道,金融游戏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包装纸的厚度。现在某些平台宣传的”本息保障计划”,仔细看条款会发现补偿上限还不够买辆入门级电动车。

有朋友问我现在还投不投P2P,我的回答可能有点犬儒:如果你非要参与,建议用对待赌场的心态——拿出闲钱的10%,输了不影响生活,赢了也别觉得是自己眼光毒辣。毕竟在这个领域里,所谓”投资经验”往往只是”踩雷经验”的另一种说法。就像老张现在常说的:”当初以为在研究年化收益率,其实是在研究人性贪婪的抛物线。”
(突然想起个细节:某爆雷平台老板受审时,法庭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穷查理宝典和道德经。你看,金融创新和荒诞剧之间,有时候就差个书单的距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