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咖啡馆里,小张的第三杯美式已经见底。他的MacBook屏幕上,某创业导师的课程正播放到最激昂的部分:”现在入场还来得及!下一个风口就在…”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湾创业大街看到的荒诞一幕——七个路演团队中有五个都在做”元宇宙社交”,而他们的PPT甚至连虚拟场景的渲染图都用的是同一套模板。
(一)创业教培的”成功学陷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栏目变成了新型成功学贩卖机。某知名创业节目编导曾私下跟我说:”我们剪掉所有犹豫和失败,只保留最戏剧性的转折时刻——观众要的是造神,不是真相。”这让我想起早年采访过的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办公桌上摆着三台碎纸机:”左边粉碎商业计划书,中间处理律师函,右边那个专门对付投资机构的Term Sheet。”
最讽刺的是,那些教你”从0到1″的课程本身,才是真正跑通商业模式的典范。1999元的付费社群、8888元的私董会、198000元的年度顾问…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学员还没开始创业,先成了别人的现金流。有位做知识付费的朋友醉后吐真言:”我们卖的不是方法论,是续命丹——给那些在创业寒冬里瑟瑟发抖的人,一个能握在手里的暖宝宝。”
(二)幸存者偏差制造的集体幻觉
你永远看不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就像我认识的老陈,在共享单车大战最激烈时抵押房产入场,现在仓库里还堆着三千辆生锈的”小橙车”。但创业栏目只会告诉你:”看啊,那个90后靠AI绘画融了五千万!”却不会说同期倒下的200个同类项目。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在创业类播客听众中,真正付诸行动的不足7%。大多数人要的只是”在想象中创业”的快感——就像我表弟,每周准时追更创业英雄汇,却连小区快递驿站的承包合同都不敢签。这种”云创业”现象,某种程度上成了新时代的精神按摩。
(三)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创业”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创业者可能根本不爱看这些栏目。就像在义乌见到的那对夫妻档,靠着跨境电商把圣诞树卖到北欧,问他们成功秘诀,答案朴实地令人发指:”哪有什么风口,就是老客户要货我们就做。”这种”土狗式创业”反而暗合商业本质——解决具体问题,赚该赚的钱。
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在各大平台算法疯狂推送创业内容时,一批反向账号突然火了。他们专拍”创业失败物语”:滞销的库存、空荡的办公室、法院传票特写…这种黑色幽默的解构,意外地成了最好的创业防坑指南。有位粉丝的留言很戳心:”看多了成功故事会飘,但这些翻车现场让我脚底生根。”
[结语]
下次再看到那些金光闪闪的创业故事时,或许该学学广东煲汤的智慧——大火煮沸后,总要转文火慢炖。真正的创业从来不是热血漫,而是纪录片: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必然的逆袭,有的只是在每个平凡日子里,把手头的事情一件件做好的笨功夫。
(写完突然发现咖啡凉了,就像某些被过度包装的创业热情。不过话说回来,凉咖啡也有它的喝法——加冰块,就是另一种风味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