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帮朋友打理一笔闲钱,不得不重新研究基金。这事儿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发现自己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余额宝时代。某个失眠的深夜,我像无头苍蝇般点开了十几个基金公司官网,前海开源的界面让我握着咖啡杯的手突然停在了半空。
大多数基金网站都在试图用收益率轰炸你的眼球——满屏飘红的数字、放大加粗的百分比、滚动播放的冠军基金广告,活像菜市场吆喝的处理蔬菜。但前海开源的页面居然留着大片留白,基金经理的访谈视频缩在角落,点开发现他们在认真讨论ESG投资中的污水处理技术迭代,而不是简单甩出三年200%的回报承诺。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参加的一场区块链峰会,西装革履的演讲者们反复强调”颠覆””赋能”,而台下真正做技术的老工程师始终皱着眉头啃三明治。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官网都像极了那场峰会——过度包装的焦虑贩卖机。但前海开源给我的感觉,反倒像是那个默默啃三明治的工程师,虽然知道营销话术能更快收割韭菜,却偏要跟你掰扯光伏电站的逆变器损耗率。
他们的产品页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所有基金业绩展示区,都用小字标注”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的提醒,字体居然比同行大两号。这种近乎执拗的风险提示,在当下追求快速转化的互联网环境中显得特别”不合时宜”。就像在直播带货的狂欢里,突然有人按住你扫码的手说:”这产品可能不适合您的肤质。”

最让我触动的是研究中心的栏目。某篇关于半导体行业周期的报告里,分析师竟然坦然写道”现阶段估值透支了未来三年创新潜力”,而这家公司明明正在发行相关主题基金。这种敢于打脸自家产品的诚实,在财富管理行业堪称稀有物种——毕竟多数机构更愿意让你相信他们的每个产品都是天选之子。
当然这未必是高尚,或许只是种更聪明的营销。现在投资者被各种暴雷教育得越来越精明,过分夸张的承诺反而容易触发警惕心理。前海开源这种”克制式表达”,可能恰恰抓住了中产阶层对金融话术的疲惫感。就像相亲时遇到个坦然说自己房贷还没还完的对象,比起吹嘘年入百万的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深夜翻完他们连续五年的致投资者信,突然发现自己在记事本上写了句题外话:”金融和互联网本质上都在做信任生意,但前者用风险计算维系信任,后者用用户体验透支信任。”或许好的基金官网不该让人热血沸腾,而是该像份严谨的体检报告——告诉你哪里很健康,哪里潜伏着病灶,尽管这远不如保健品广告令人心动。
离开官网前看了眼时间,凌晨三点四十七分。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在基金网站停留了兩個小时,这比绝大多数内容平台的用户时长都惊人。看来有时候,剔除所有娱乐化糖衣的枯燥真实,反而能缔造更深的沉浸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