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十五分,我桌上的那台老式收音机总会准时响起证券报时的提示音。这习惯已经跟了我快十年——从我在券商营业部打杂那会儿就开始了。说来好笑,当时带我的老交易员说:“盯着屏幕上的数字跳不如听这个实在,至少能让你记住市场是有呼吸的。”
这话现在琢磨起来特别有意思。我们总把开盘时间当作一个冷冰冰的时间节点——上午9:30,下午1:00,像列车时刻表一样精准。但说实话,这个时间背后藏着太多被我们忽略的微妙之处。
就拿集合竞价那十五分钟来说吧(9:15到9:25),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段时间在发生什么?表面上是个价格发现机制,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博弈。我见过太多散户盯着不断变动的虚拟参考价,像看赛马赔率一样紧张——结果开盘第一秒就全盘推翻。这种设计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在放大投资者的焦虑?毕竟真正的老手这个时间都在喝茶看报,只有新手才会被那些闪烁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有意思的是,这个看似铁板一块的交易时间,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弹性。遇到极端行情时,交易所完全可以推迟开盘甚至临时停牌——2016年熔断机制闹剧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我在陆家嘴某家私募的会议室里,亲眼看着基金经理对着黑屏的交易终端骂娘。制度设计得再完美,真到了市场发疯的时候,所有时间表都成了摆设。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A股独有的午间休市。每次和国外同行聊起这个,对方总是一脸不可思议:“你们中午居然要休市一个半小时?”表面上说是为了让投资者冷静思考,但我怀疑更多是历史遗留的惯性——早期交易系统需要时间进行清算核对。现在技术早就不是问题,但这个习惯就像办公室午睡文化一样顽强地存在着。说实话,我倒觉得连续交易反而能减少跳空风险,你说呢?
最让我感慨的是不同市场开盘时间的联动效应。记得去年美联储议息会议那天,我们这边下午三点刚收盘,隔夜美股期货就开始剧烈波动——搞得持仓过夜的投资者整晚睡不着觉。现在想想,所谓的交易时间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在全球化的市场里,资本永远醒着,只是换了个场地继续狂欢。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股市几点开盘,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回答:当你按下买入键的那一刻,市场对你而言才刚刚开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