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蓝色的小卡片,和它遮不住的焦虑
上周回母校办事,在行政楼走廊里撞见一群拿着蓝色小本子排队的学生。他们脸上那种熟悉的焦躁感让我瞬间梦回五年前——那本大学生就业创业证安静地躺在我背包夹层里,像一张从未中奖的彩票。
(一)
教务处的老师总爱说这是”通向社会的通行证”,但说实话,我认识的人里真靠这个证创业成功的,大概比中彩票的还少。倒是有个同学把它当书签用,去年在旧书里翻出来时,塑料封套里还夹着当年招聘会的传单,上面”年薪百万不是梦”的广告词已经褪成了讽刺的粉色。
这让我想起更荒诞的事:去年某高校居然把领取就业证和体测挂钩,搞得学生们一边做引体向上一边背创业计划书。这种黑色幽默般的创新,活脱脱就是当代就业焦虑的实体化象征。

(二)
仔细琢磨,这张证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既承认就业难,又假装能解决问题。就像给溺水的人发游泳理论手册,还要在扉页印上”恭喜获得生存资格”。我采访过的几个创业导师私下都说,真正有用的资源根本不在那个二维码里,而在系主任的通讯录和校友会的酒桌上。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某省2022年发放就业创业证23万张,同期注册个体工商户的大学生不到7000人。剩下那些蓝本子去哪了?可能和我的那本一样,在某个搬家纸箱里和四级准考证作伴。
(三)
最近听说有些学校开始搞”电子就业证”,还能关联什么区块链学分。这种技术化的包装让我想起菜市场给烂苹果打蜡——问题不在表皮,而在果核。我那个开剧本杀店的学弟说得更绝:”他们要真懂创业,就该给每个证配个‘抗PUA指南’,教学生识别‘画饼式招聘’和‘传销型孵化器’。”
或许我们该诚实点:当一张证既要承载政策指标,又要安抚家庭期待,还要假装是灵丹妙药时,它注定会成为行为艺术。就像我姑妈至今还把我小学的三好学生奖状压在玻璃板下面,那张就业创业证,不过是成人世界颁发的新款安慰奖。
(尾声)
离校时又路过排队的人群,听见有个女生小声抱怨:”又要交20块工本费”。突然觉得,这张证最真实的功能,可能是提前教会年轻人:有些付出注定没有回报,而体制永远不差你那点零花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