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盯着手机突然骂了句脏话。”明明估值涨了2个分,怎么晚上净值出来倒亏1个点?这破APP怕不是庄家派来的卧底?”他涨红的脸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馆偶遇的那个私募经理——当时他正用两部手机对照着净值与估值,嘴角挂着某种近乎嘲讽的微笑。
估值这东西啊,说白了就是各平台自嗨的猜谜游戏。我见过最离谱的偏差发生在某知名科创基金上,某个周二估值显示大涨5%,实际净值却暴跌3%。那天论坛里炸出无数个”悬赏程序员扒数据”的帖子,活像一场数字时代的猎巫运动。但说实话,这种偏差反而暴露了散户的认知误区——我们总把估值当作提前泄露的考试答案,却忘了出题人随时能改考纲。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净值准确性反而成了某些基金经理的护身符。我跟踪过某位常年跑输基准的经理,他的前十大重仓股永远季报最后一天才更新,活像故意用信息披露规则玩捉迷藏。等散户通过估值发现持仓漂移时,人家早完成调仓了。这种制度性套利,比什么量化模型都来得精准。
最近新能源板块的净值估值跷跷板特别有意思。某ETF白天估值冲高时总有神秘资金精准出货,等到净值确认时韭菜们才发现接盘的是自己。这个游戏玩多了,连平台都学乖了——现在某些APP的估值页面下居然嵌着风险提示弹窗,像极了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黑色幽默。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净值的本质。它根本不是投资成绩单,而是基金经理与散户之间的信息差变现工具。当某天你发现某个基金持续出现估值净值倒挂,别急着骂风控,也许该看看他们是不是在悄悄布局股指期货对冲——这套”双轨制盈利模式”,可比单纯抱团龙头股高级多了。
记得去年参加某场策略会,有个秃顶的分析师说了句大实话:”净值是给监管看的,估值是给韭菜看的,真正的超额收益都在场外期权里藏着呢。”当时全场寂静三秒后爆发的掌声,比任何技术分析讲座都来得热烈。

所以下次再看到估值净值打架,不妨倒杯威士忌慢慢品。金融市场的魔术秀里,数字从来都是最听话的道具——只不过有些人看的是戏法,有些人看的是魔术师藏在袖口的机关。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