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冬天,我在大学城奶茶店撞见学弟小陈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他面前那份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创业计划书的PPT,配色活像打翻的调色盘。”投资人下周就要看这个,”他咬着吸管嘟囔,”可我感觉自己在玩过家家。”
这场景让我想起大二那年,我们整个宿舍熬夜帮室友修改创业计划书的荒诞夜晚。八杯速溶咖啡、四包辣条和无数个被否决的”颠覆性创新”之后,那份计划书最终在院赛拿了优秀奖——然后和U盘一起永远沉睡在抽屉底层。
(二)

说实话,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越来越像某种行为艺术。模板化的市场分析、百度来的行业数据、精心设计的盈亏表格,配上几句”解决社会痛点”的漂亮话。上周评审某创业大赛时,我甚至看到三份雷同的”校园代取快递”方案,连SWOT分析里的威胁都写着同样的”市场竞争激烈”。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这些计划书里永远充满乐观的预期。就像我认识的美院姑娘小林,她的艺术教育项目计划书里,第一年净利润就敢写80万。当我问她依据时,她眨着眼睛说:”学长不是说要把饼画大点吗?”
(三)
某种程度上,这些创业计划书折射出教育的荒诞。我们教会学生用STP理论分析市场,却没人告诉他们校门口煎饼摊主才是真正的STP大师;我们训练他们制作精美的甘特图,但没人提及真实创业中那些猝不及防的”黑天鹅”。
记得老张的创业课上有位同学提问:”如果实际运营和计划书偏差太大怎么办?”这位连续创业者突然笑出声:”知道吗?我融资时用的计划书,现在团队都当笑话集看。”
(四)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创业计划书的本质。它不该是通关文牒式的应试作业,而更像是创业者的”思想实验”。去年认识的理工男阿凯就很有意思,他的智能硬件计划书最后附了五页”可能会死的100种方式”,结果反而获得天使投资人青睐。
我越来越觉得,好的创业计划书应该像份”免责声明”。它不是成功指南,而是帮创始人理清:我在做什么?为什么是我?最可能死在哪个环节?就像咖啡馆老板王姐说的:”当年要有人告诉我九成顾客会在下午三点前点拿铁,我就能少进一半榛果糖浆。”
(五)
最近在帮表弟修改他的校园文创计划书时,我划掉了所有”预计””必将”之类的词,逼着他加入”最坏情况预案”章节。看着这个00后男孩抓耳挠腮地估算盗版冲击率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或许真实的创业教育,就该从撕碎那些玫瑰色幻想开始。
所以如果你正在写创业计划书,不妨先回答这三个问题:
1. 你的方案真的比学校后门那家开了十年的复印店高明吗?
2. 除去参赛加分,你愿意为这个想法押上明年生活费吗?
3. 当第一个月收入为零时,你的Plan B是啃老还是送外卖?
(文末空白处画着个潦草的思维导图,箭头混乱地指向”供应链””用户留存率”和”房东突然涨租”等字样,最后用红笔圈着”活着最重要”四个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