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基金:稳健港湾还是认知陷阱?
上周和一位私募老友在陆家嘴喝精酿时,他盯着杯中翻涌的酒花突然感慨:”现在买蓝筹基金的人,像极了在暴雨天挤进便利店躲雨的路人——安全是真的安全,但你真的甘心只买把塑料伞就打发整个雨季?”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帮亲戚整理持仓的经历。那位退休教授执意把七成资产投入某知名蓝筹基金,理由是”茅台平安永远涨”。结果2022年那波回撤险些击穿他的心理防线——原来大象跳舞时踩踏的伤痕,比创业板暴跌更令人窒息。毕竟当宁德时代跌40%时人们骂它是”赌徒玩具”,但茅台跌30%却动摇了价值投资的信仰根基。
深究起来,重仓蓝筹的基金经理们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去年某百亿基金经理在路演时坦言:”现在买招商银行就像在星级酒店点扬州炒饭——绝不会出错,但也别指望米其林评委给你摘星。”这背后是规模魔咒与超额收益间的永恒悖论:当你的资金体量需要靠百亿市值的股票承载时,所谓”深度研究”往往沦为对财报共识的二次包装。
更耐人寻味的是蓝筹基金的择时困境。数据显示2023年有81%的蓝筹基金跑输白酒指数,但规模却逆势增长15%。这种错位让我联想到机场书店永远畅销的巴菲特之道——人们崇拜奥马哈先知,却刻意忽略他早期投资登普斯特农具厂时展现的凶悍换手率。当下某些蓝筹基金更像被资本绑架的礼仪小姐,不得不在季度考评和长期价值间端着沉甸甸的银托盘走钢丝。
不过最近科创50的剧烈震荡倒让我对蓝筹基金有了新认知。某私募朋友在暴跌日当天发了条朋友圈:”今天终于理解为什么老丈人总把国债和茅台股票锁在同一个保险柜——有些东西存在的意义不是创造奇迹,而是防止生活崩塌。”或许在这个黑天鹅频发的年代,那些重仓蓝筹的基金本质上是在售卖财务安全感,就像奢侈品店永远有顾客愿意为经典款支付溢价,买的不是潮流而是”绝不会被时代抛弃”的心理契约。
所以下次看到又一只蓝筹基金招募书上印着”穿越牛熊”的标语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它能涨多少,而是它究竟在为什么样的恐惧定价。当资本市场上所有人都开始谈论”永久性资产”时,往往正是需要警惕认知固化的重要信号——毕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财报的净利润栏里,而在人类集体幻觉与清醒之间的那片灰色地带。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