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到底在讲什么?一个失败者的另类解读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遇到了一个正在熬夜改BP的年轻人。他桌上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创业史让我想起了五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也天真地以为,读懂这本书就能找到创业成功的密码。
但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三次创业失败后重读创业史,我才发现这本书根本不是什么创业指南,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式创业最荒诞也最真实的一面。
一、被误读的”创业圣经”
大多数人把创业史当成创业方法论来读,这简直是对柳青最大的误解。书中梁生宝的合作社运动,放在今天来看不就是典型的”to VC”模式吗?靠政府补贴维系,用政治正确讲故事,最后留下一地鸡毛。这种黑色幽默,现在的创业者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我认识的一个投资人朋友有句名言:”读创业史要倒着读。”他专门研究书中那些失败案例,比如郭振山的单干户路线。在全民大干快上的年代,这种”慢公司”反而活成了最后的赢家。这让我想起现在某些坚持不融资的”小而美”企业,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反脆弱高手。
二、创业者的”原罪焦虑”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人物的道德困境。梁生宝们时刻要面对的灵魂拷问:是为了理想妥协,还是为了生存低头?这种焦虑在今天被包装成了更精致的版本——要不要拿带对赌的融资?要不要做流量变现的生意?
去年我参与的一个区块链项目,团队在发币圈钱和踏实做技术之间吵得不可开交。有个CTO在会议室里突然掏出创业史,指着改霞的段落说:”看,70年前就在讨论要不要’割韭菜’的问题。”那一刻,整个房间安静得可怕。
三、集体主义的幽灵
现在重读”大辩论”那些章节,会惊觉历史是个循环。今天的创投圈不也在上演类似的戏码吗?风口来时的集体狂热,资本寒冬时的互相踩踏。只不过批斗会变成了朋友圈小作文,大字报换成了媒体通稿。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书中人物总在算”工分”,现在的创业者则沉迷于计算”估值”。这种对数字的执念,本质上都是被异化的生存焦虑。我见过太多创业者,融到B轮后反而不会做业务了,整天想着怎么把数字做得更漂亮给下一轮接盘侠看。
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我们总是记住梁生宝,却忘了蛤蟆滩上更多无名无姓的失败者。这像极了现在的创业报道——永远在神话那几个独角兽创始人,没人关心那90%死掉的创业公司。我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倒闭时,连个写墓志铭的人都没有。
最近在帮几个连续创业者做心理辅导,发现个有趣现象:他们普遍经历过三个阶段——起初觉得创业史过时,后来觉得它深刻,最后发现它根本就是部恐怖小说。那些看似陈旧的叙事里,藏着中国商业社会最顽固的基因。
结语:创业者的”盗火者”困境
也许创业史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残忍地揭穿了创业神话。柳青笔下那些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小人物,才是大多数创业者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创业鸡汤总爱说”改变世界”,但现实中更多是梁三老汉式的困惑:”咱庄稼人,咋就突然要当企业家了?”
合上书页,那个咖啡馆里的年轻人已经趴在电脑前睡着了。他的手机屏幕还亮着,显示着最新一条朋友圈:”终于读完创业史,明天就去改变农业!”我悄悄给他点了杯热美式,就像给五年前的自己一个迟到的安慰。
在这个造神又毁神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重读创业史——不是学习怎么成功,而是学习怎么体面地失败。毕竟,能活过冬天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穿得最暖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