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三点零五分,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纹丝不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连续刷新了十七次页面。这个动作从去年十二月开始,就像某种强迫症仪式般嵌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毕竟,谁不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财富又缩水了多少呢?
说起来挺讽刺的。三年前在银行柜台被推荐买入519018时,客户经理信誓旦旦地说这是”稳健型配置”。当时我刚拿到年终奖,看着宣传册上那条优美的收益曲线,恍惚间觉得自己即将迈入财富自由的门槛。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是我距离”被收割的韭菜”最近的一次认知偏差。
净值查询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意思。表面上我们在关注资产波动,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持续的心理按摩——涨了暗自窃喜盘算晚餐加个菜,跌了要么骂骂咧咧关掉APP,要么自我安慰”长期持有”。上周二净值跌穿0.85时,我居然产生了一种荒谬的解脱感:”总算跌破心理防线了,以后应该不会再更糟了吧?”看,人类总是擅长给自己编造继续持有的理由。
有个现象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基金讨论区里永远有两拨人。一拨是每天准时打卡的”净值焦虑症患者”,另一拨则是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的佛系持有人。前者像盯盘股民般神经质,后者则活像被深度套牢后自我催眠的鸵鸟。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所谓长期主义是不是基金管理人发明的伟大话术——毕竟只要把投资周期拉得足够长,总能有几个年份的收益率看起来不那么难看。
最近让我失眠的不是净值波动本身,而是突然想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查询的哪里是基金净值,分明是自己决策正确性的证明。每个买入519018的人,潜意识里都在等待某个神秘时刻——要么是净值重返发行价时能骄傲地截图发朋友圈,要么是跌到某个阈值时能理直气壮地骂一句”垃圾基金”。这种微妙心理,比K线图本身有趣多了。
现在我做了个实验:把交易软件藏在手机文件夹第三页,强制自己每周只查一次净值。结果发现,远离数字焦虑后反而能更清醒地思考——或许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每日涨跌,而是三年前那个轻易相信营销话术的自己。毕竟基金净值会波动,但轻信带来的教训,值得永远铭记。

(突然想到个黑色幽默:要是把查净值花费的时间折算成时薪,估计早就超过基金本身的亏损额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