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去年某个深夜,他给我发了条语音,声音里混杂着咖啡因过量的亢奋和某种诡异的平静:“我辞职了,准备创业。”
我问他为什么。
“不想再给傻X老板打工了。”
“还有呢?”

“财务自由啊,自己做主啊,改变世界啊,不都这套说辞吗?”他笑了,但笑声里有点虚,像是自己也不完全信。
这对话让我琢磨了很久——创业的动机,真的像我们嘴上说的那么光鲜吗?还是说,它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自我欺骗?
1. 逃离的冲动,往往比追求更真实
大多数人创业的第一动机,其实没那么崇高。它常常源于某种“逃离”——逃离职场政治、逃离重复性劳动、逃离被定义的人生轨迹。
我见过不少创业者,他们的PPT上写满了“颠覆行业”“解决痛点”,但私下聊天时,最常蹦出来的词却是“受不了”。受不了朝九晚五的麻木,受不了上司的愚蠢决策,甚至受不了自己居然能忍受这一切。
这种情绪驱动的创业,危险又迷人。危险在于,它容易让人把“逃离现状”误认为“追求理想”;迷人在于,它确实能爆发出惊人的执行力——毕竟,人为了摆脱痛苦,什么都干得出来。
2. 自我证明的陷阱
创业圈有个隐秘的鄙视链:融到资的看不起 bootstrapping(自力更生)的,做硬科技的看不起做 SaaS 的,B2B 的看不起 B2C 的……而这条鄙视链的核心,其实是一种“自我证明”的焦虑。
很多人创业,是因为他们需要某种社会标签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就像老张,他曾经是某大厂的螺丝钉,每次同学聚会,总有人问:“你现在混到哪个级别了?” 后来他创业了,问题变成了:“你公司估值多少?” 你看,社会评价体系根本没变,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卷。
讽刺的是,越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创业的人,越容易在失败时崩溃——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早就和公司绑定了。
3. 自由?别开玩笑了
“创业是为了自由”——这话我听了太多遍,但现实恰恰相反。
打工时,你只需要对老板负责;创业后,你要对员工、客户、投资人、甚至税务局负责。打工时,下班后还能关掉电脑;创业后,你的大脑 24 小时都在运转,连做梦都在算现金流。
真正的自由,或许根本不来自“自己当老板”,而是来自“有能力选择不做什么”。可惜,大多数创业者没等到这一天就累趴下了。
4. 动机不重要,诚实才重要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劝退谁。相反,我觉得创业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为了钱、为了名、为了不服气、甚至纯粹因为无聊。
问题不在于动机是否高尚,而在于你是否诚实面对它。如果你创业只是为了不想上班,那就别骗自己“要改变世界”;如果你只是享受从 0 到 1 的快感,那就别硬扛着不退出。
老张的公司撑了 18 个月,最后关门大吉。有天喝酒,我问他后悔吗,他想了想说:“其实我就是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结果发现不能,也挺好,至少不用再幻想了。”
你看,动机可以很俗气,但面对失败的态度,反而能让你显得高级一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