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金融行业的饭局上遇到一位自称”亚商投顾高级分析师”的年轻人。酒过三巡,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客户群——满屏都是”明日涨停板””内部消息”之类的字眼,最刺眼的是下面跟着的一连串”感谢老师带我吃肉”的刷屏。当我问及收益率时,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这行挣钱的从来不是跟着买股票的人…”
一、荐股江湖的”障眼法”

亚商投顾这类机构最精妙的设计,在于把证券咨询这个技术活,硬生生做成了概率游戏。他们每天同时向不同客户推荐不同股票——总有几只碰巧上涨。我认识的一个离职员工透露,他们内部管这叫”撒网战术”:给1000个客户推荐10只不同股票,第二天只联系买到上涨股票的客户继续服务。
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算命的老张。他给每个问姻缘的年轻人都说”三个月内有桃花”,结果真有人应验了就来还愿,没应验的也不好意思找他理论。荐股机构玩的,不过是升级版的”幸存者偏差”把戏。
二、那些”老师”不会告诉你的潜规则
1. “免费诊股”的毒诱饵
某次我伪装成小白投资者咨询,对方三句话就抛出”您现在持有的XX股存在主力出货风险”。可当我反问”那为什么上周你们还推荐这只票”时,客服突然开始背诵准备好的风险提示条款。这种自相矛盾,就像健身房的私教一边卖课一边说”您这体质不适合运动”。
2. “成功案例”的剪辑艺术
他们展示的客户盈利截图,就像朋友圈的网红照——只P九宫格里的那一张。我曾跟踪过某大V连续推荐的20只股票,按同等资金计算,实际收益率还跑不赢货币基金。但人家就敢把其中3只上涨的做成炫目海报,背景还得P个劳斯莱斯方向盘。
三、比骗局更可怕的是”认知陷阱”
最吊诡的是,明知可能被骗,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我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些骂得最凶的受骗者,往往过段时间又去尝试别的”财富密码”。这就像赌徒总记得赢钱的那把豹子,却选择性遗忘输掉的几十把。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刻薄但精准:”穷人买不起专业服务,又看不起年化5%的理财,只能为暴富幻觉买单。”这话虽然难听,但揭示了荐股市场火爆的深层土壤——我们对”捷径”的病态渴望。
四、如果你非要试试…
1. 查资质不如看动机
证监会备案名单?那只是底线。重点看对方敢不敢用真金白银跟投。就像相亲时,比起晒房产证,愿意把工资卡交你手里的才靠谱。
2. 把”老师”当反指用
有个私募大佬的骚操作:专门收集各种荐股信息,当某个票被三家以上机构同时推荐时,就考虑做空。用他的话说:”这些机构真要能掐会算,早自己闷声发大财去了。”
3. 警惕”知识付费”新马甲
现在最时髦的是把荐股包装成”投资训练营”,19800元的课程送你”独家策略”。醒醒吧!巴菲特股东大会门票才30万,能教你真本事的会稀罕你这点学费?
写在最后
上个月,我在陆家嘴天桥又碰到那个”高级分析师”,他正在推销区块链课程。相视一笑时,我突然想到个黑色幽默:或许这些荐股机构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他们永远在收割人性中最坚挺的刚需:贪婪与懒惰。
(本文提及案例均有原型,但请勿对号入座。毕竟在这个魔幻的市场里,我们每个人既是看客,也随时可能变成故事里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