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创新温床还是精致的孵化器景观?
去年冬天,我在杨浦区的一条老弄堂里偶遇一位90后创业者。他穿着单薄的卫衣,在冒着热气的馄饨摊前向我抱怨:”在创业中心待了两年,PPT做得比产品还精致。”这句话像一根刺,戳破了我对科技孵化器浪漫化的想象。
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这个挂着”国家级”头衔的创业圣地,表面上看确实光鲜亮丽。明亮的玻璃幕墙里,永远有年轻人在开放式办公区对着MacBook蹙眉深思;路演大厅里,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像鉴赏古董般审视着一个个创业项目;咖啡区飘散的拿铁香气中,不时传来”商业模式”、”估值”、”赛道”之类的碎片化对话。但在这精心设计的创业剧场背后,某种令人不安的同质化正在蔓延。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创业项目越来越像精心包装的快消品。去年参加他们的Demo Day,连续七个团队都在做”基于AI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区别只在于应用场景是健身、美妆还是宠物食品。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参加的模联会议——所有人都说着同样的外交辞令,却没人真正解决问题。创业中心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套餐:工商注册、融资对接、媒体曝光,就像麦当劳的套餐组合,保证了基本生存,却也扼杀了更多可能性。
最吊诡的是,这种”创业流水线”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职场逃避者。我认识好几个年轻人,他们在传统行业待不满两年,就带着半生不熟的idea入驻孵化器。对他们来说,”创业者”的身份更像是一种时尚标签,用来对抗父辈眼中”正经工作”的平庸期待。创业中心的工位成了他们延长青春期的最佳场所——这里有免费WiFi、定期举办的社交活动,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为什么30岁还在靠天使投资过日子。
但话说回来,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生态系统确实孕育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去年采访过的一个做环保材料的团队,就是在创业中心走廊的随机交流中找到了关键技术合伙人。创始人老李告诉我:”要不是这里把不同领域的人硬塞在一个空间里,我们这种冷门项目可能早就死透了。”这种偶然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许是标准化服务之外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某种程度上,杨浦创业中心像一面哈哈镜,放大了中国创新创业运动的所有美好与荒诞。当我们在朋友圈刷到又一家入驻企业获得融资的喜报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些精心修剪的创业盆景中,有多少能真正长成参天大树?也许评判一个孵化器的价值,不该看它培育出多少明星项目,而要看它能否容忍那些看起来”不性感”但真正重要的失败实验。
离开创业中心大楼时,我总会在门口的创业标语前驻足。那些烫金的口号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而马路对面,送外卖的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灵活地穿梭在车流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在此刻奇妙地同框,让人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