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陆家嘴某间咖啡馆无意间听到邻座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对话。”刚买了中信那款固收+,年化4.2%,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其中一人搅拌着拿铁说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手机银行界面。另一人苦笑:”我老婆非要买他们新推的科创主题产品,说是能跑赢通胀——要我说,这年头能保住本金就是胜利。”
这个场景像极了当代中产理财的隐喻:我们在咖啡因和K线图之间寻找安全感,用手机银行代替了父辈的存折,但骨子里的焦虑从未改变。中信银行的理财产品,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某种阶层认同的图腾——既是对抗货币贬值的盾牌,也是社交场合隐形的身份标签。
我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越是宣称”稳健”的理财产品,越容易引发非理性的购买狂热。去年中信某款额度5亿的封闭式产品,开售37秒即告罄,购买者中不乏连”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都说不清楚的白领。这种抢购背后,与其说是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不如说是对资产缩水的集体恐惧。我们购买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我不会掉队”的心理安慰。
有意思的是,中信理财的客户经理们早已深谙此道。某次我假装咨询产品时,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经理并没有罗列数据,反而先问我:”您更担心本金损失,还是焦虑错过行情?”这个直击灵魂的提问,道破了当代理财的本质——情绪管理的价值已远超资产配置本身。

从更深层看,理财产品正在经历”祛魅-再附魅”的过程。刚兑打破后,人们表面上接受了”理财非存款”的概念,但潜意识里仍期待某种隐形担保。中信这类国有背景机构的优势,恰恰在于能提供这种心理层面的”软刚兑”。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直白:”现在卖理财产品,三分靠策略,七分靠讲故事的能力。”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理财产品的命名哲学。”稳盈”、”睿享”、”双赢”——这些充满积极暗示的词汇构成了一套财务救赎的话语体系。就像我姑妈坚信的:”名字带’安’字的产品肯定不会亏。”这种语言催眠术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比FOF结构设计更重要。
当下最吊诡的或许是,我们一边抱怨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一边又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们。就像明知安慰剂效应却仍要服药,在负利率时代的阴影下,那2-3个百分点的正收益已经成为维持心理健康的底线。中信最新推出的”目标日期策略”产品,本质上卖的不是资产配置方案,而是对未来的可控幻觉。
或许某天我们会意识到,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资产而是预期。当理财师们不再展示精美的收益曲线图,而是坦诚地说”未来三年可能都是垃圾时间”,那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成人礼。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大概还会继续在手机银行上反复刷新那几位浮动的收益数字,像现代版的西西弗斯,推着资金滚向看不见顶的山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