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硅谷做投资的老友视频,他揉着发红的眼睛说:“最近看的BP里,十个有八个写着‘要做自动驾驶界的Android’。我就在想,这帮人是不是连方向盘都没摸过几次?”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当资本成为技术竞赛的燃料时,我们到底是在造车,还是在造泡沫?
地平线最近那轮融资让我想起2018年在CES展上的经历。某个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偷偷告诉我,他们的demo车其实需要提前两小时预热芯片才能流畅跑起来。“但投资人只给五分钟展示时间”,他眨眨眼,“够用了”。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割裂感,在如今融资新闻里越来越常见——技术指标在PPT上狂奔,实际落地却像早高峰的四环。
资本的温度计量不准技术的体温
融资金额越大,越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堆钱就能堆出技术突破。但我在参访某Tier 1工厂时注意到,产线上的老师傅调试传感器支架时,依然要靠手指的触感来确认0.1毫米的偏差——这种肌肉记忆,是再多的融资都买不来的。

地平线在BP里强调的“征程芯片装机量”,某种程度上像在超市里炫耀购物车里的商品数量。真正考验的是结账后——这些芯片在零下40度的黑河冰面上,能不能认出突然窜出的驯鹿?在阳朔雨季被泥浆糊满时,还能不能分辨虚实线?资本市场的季报周期,根本等不及这些答案。
“量产”这个词正在被异化
有个讽刺的行业段子:某新势力宣称量产破万,后来被发现在总装车间门口停着三千多辆等待打补丁的“半成品”。现在融资新闻里的“前装量产”,到底是指真实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车,还是指在某个示范园区里循环绕圈的测试车队?
我特别担心资本催熟的“伪成熟”。去年试驾某款宣称搭载征程5的车型时,系统在通过隧道时突然把广告牌上的啤酒瓶识别成障碍物——这种惊吓体验,用户不会在乎你融资了多少亿,只会用脚投票。
或许我们该向光伏产业学点什么
观察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会发现,真正突破都发生在资本寒冬期——当融资变难,企业才被迫死磕转换效率这种硬指标。反观自动驾驶,热钱太多反而造就了某种“PPT军备竞赛”:大家忙着堆算力数字,却忘了本质上是要解决A到B的移动问题。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现在车企发布会都在炫耀TOPS(处理器算力),但用户手册里用最小字体标注“功能启用需等待OTA升级”。这像不像买了台号称能4K游戏的电脑,结果发现显卡要等半年后才发货?
写在最后
当然我不是说融资有原罪。地平线能走到今天,资本功不可没。但当我们看到融资新闻时,或许该多问一句:这笔钱是会变成实验室里的试错成本,还是真正能沉淀到产线上的工艺改进?是用于挖角竞对团队,还是用于培养应届生的创新能力?
记得有次在天津港看到刚下船的进口车,工人拆卸保护罩时的那种小心翼翼,与某些互联网造车企业砸钱换速度的莽撞形成残酷对比。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现在可能连热身圈都没跑完——融资不是冲线时的彩带,而应该是系紧鞋带的那双手。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