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眉飞色舞地讲起最新项目的融资计划。”这次我打算先搞个ICO,再找几个民间资本过桥,等数据起来了就去割机构韭菜…”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规划,我的咖啡越喝越苦涩。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深圳遇到的张总。当时他靠着”资源整合”的名义,把亲朋好友的投资款打包成什么”创新消费基金”,承诺年化36%的收益。最后项目黄了,现在他的微信头像还是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公示截图。
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创业者对资金的渴望。去年我做跨境电商时,也曾盯着银行账户里仅剩的3.2万块钱整夜失眠。但正是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有些融资渠道,表面是救命稻草,实则是裹着糖衣的毒药。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那种”民间资本掮客”。这些人往往混迹于各种创业社群,张口闭口”几个小目标”,实际上玩的都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我认识的一个硬件团队,就是被这样的掮客忽悠着签了对赌协议,结果产品还没量产就背上了800万的债务。
最近区块链又火起来了,好多初创团队开始打代币发行的主意。但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去年某知名交易所下架的项目中,有73%的创始团队现在都在应对跨国法律诉讼。把融资搞成金融投机,这就像在火山口建游泳池——看着诱人,死得难看。
更隐秘的陷阱是某些”战略投资”。有家做SaaS的朋友接受了某行业巨头的投资,结果对方要求开放所有API接口。六个月后,巨头自己的同类产品上线,这家创业公司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这种降维打击,比明晃晃的竞争对手可怕得多。
我越来越觉得,融资就像婚姻——光看聘礼数额是要吃大亏的。有些钱带着镣铐,有些钱连着抽血管,还有些钱根本就是海市蜃楼。现在每次看到创业者炫耀融资额时,我都想问:你知道这些钱背后的价格吗?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融资”这个词。融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价值观的契合,是资源匹配度,是发展节奏的共识。那些需要你抵押房产的、要求对赌协议的、让你改变核心方向的”捷径”,往往通向的不是纳斯达克,而是资本的屠宰场。
夜深了,手机突然弹出那条新闻:某明星创业公司因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我盯着窗外闪烁的霓虹,突然想起那位喝咖啡的朋友——他最新的朋友圈停留在两周前,定位是旧金山,配文是”路演顺利”。
希望他选的不是那条看似最近实则最远的歧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