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2015年那场牛市崩盘后才真正开始思考股票投资的。那一年,我身边的朋友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股票,连楼下卖煎饼的大爷都一边摊饼一边刷K线图。起初我也跟着瞎买,结果可想而知——账户缩水了将近一半。那段时间我常常半夜惊醒,脑子里全是红绿交错的数字。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那场惨败是笔宝贵的学费,它逼着我重新审视这个市场。
我发现大多数人(包括当年的我)都把炒股想得太简单了。他们总在寻找某种“必胜公式”,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一样,练成了就能横扫江湖。但现实是,股市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你得不断和自己的人性弱点较劲。贪婪和恐惧这两个老对手,我至今都没能完全战胜它们。有时候明明制定了止损计划,真到该执行时却又犹豫不决,总想着“再等等说不定就反弹了”。这种自我欺骗的戏码,在我身上演了不止一次。
有意思的是,真正让我开始稳定盈利的,反而是当我放弃“战胜市场”的执念之后。我开始把注意力从预测涨跌转向理解企业本身。比如去年研究某家新能源公司时,我特意跑去他们的工厂附近转了三天,和下班的工人聊天,甚至数过进出货车的数量——这种笨办法比看券商研报管用多了。财报数据可以粉饰,但厂房锈迹斑斑的排水管和员工疲惫的眼神骗不了人。
最近AI炒股的概念特别火,但我对此始终抱有怀疑。不是怀疑技术本身,而是担心人们又会陷入新的迷信。就像当年量化交易刚兴起时,很多人以为找到了“圣杯”,结果2018年那波因子失效让多少机构栽了跟头。机器或许能处理海量数据,但市场最迷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比如消费者偏好的微妙转变,或者管理层某个看似不经意的战略调整。这些需要带着人性温度去感知的细节,冷冰冰的算法恐怕永远捕捉不到。

我现在更愿意把投资看作是一种“概率游戏”。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只有不断提升的胜率。有时候即使做对了所有分析,还是会碰上黑天鹅事件——就像疫情期间谁也预料不到全球供应链会崩溃成那样。这种时候,仓位管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有个血泪教训:永远不要用短期要用的钱去买股票,更别上加杠杆。活着才有机会翻盘,这是市场上最朴素的真理。
说到底,炒股这些年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培养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你会开始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微妙变化,会琢磨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差异,甚至养成了从财报字缝里找真相的习惯。这种认知层面的提升,比账户数字的波动有价值得多。
最近市场又开始剧烈震荡,好多新手朋友跑来问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总是那句老话:少看盘,多读书。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真正经历过几轮牛熊的人都知道——在市场里活得久比赚得快重要得多。就像巴菲特说的,重要的是找到那条又长又湿的雪道,然后慢慢地滚雪球。急什么呢?我们投资的又不是下一秒,而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时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