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年化12%的私募推荐页,红光满面的样子像极了十年前在股市里杀进杀出的自己。我抿了口啤酒,突然想起2015年那波疯牛行情——当时多少人把养老钱押在所谓”稳赚不赔”的P2P上,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长期理财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总在寻找”完美产品”,却忘了自己才是最大的变量。就像我姑妈坚持定投某明星基金五年,却在去年市场底部恐慌赎回,完美错过今年反弹——产品本身年化收益9.8%,她实际收益却是-3.2%。你看,再好的犁具也救不会乱挥锄头的农夫。
我现在更愿意把长期理财看作养盆栽。你得先搞清楚自己是三天浇一次水都会忘的懒人,还是每天恨不得拔苗助长的工作狂。去年给我家闺女做教育金规划时,最终选了看似平庸的沪深300指数增强+国债期货对冲组合——不是因为它多耀眼,而是它能在半夜孩子发烧我根本没空看盘时,自己安静地生长。
最近有个反直觉发现: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智能投顾,长期收益往往跑不过老老实实定投宽基指数的家庭主妇。金融科技越花哨,越容易让人产生”我在精准操作”的幻觉。就像我程序员朋友写的量化模型,回测数据漂亮得能上华尔街日报,实盘两年却败给楼下早餐店老板的”跌多了就买点”土法子。

真正的好产品应该像老棉袄——不一定时髦,但寒流来了你知道它靠得住。我至今留着2008年买的某只封闭式债基,当年被嘲笑收益像蜗牛爬,现在反倒成了组合里的压舱石。有时候慢,才是长期主义最锋利的刀刃。
(突然压低声音)说个可能挨骂的观点:现在吹爆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对月入不过万的人根本是伪命题。省下那点税够干嘛?还不如把烟戒了实在。理财先理心,遏制住”一夜暴富”的心魔,比研究一百种产品配置重要得多。
最后送各位两句话:一是永远别用急钱做长期投资,二是收益超过国债收益率两倍时就要开始提防陷阱。当然,你要是真信了——恭喜,至少已经避开市面上80%的坑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