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账户余额缩水时,我们到底在失去什么?
我有个朋友老陈——当然,名字是假的,故事是真的——去年三月兴冲冲地跟我说他终于悟透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他把给孩子存的教育基金全押在了一只新能源股票上,理由是“国家政策扶持,行业前景广阔”。结果不到半年,账户缩水40%。上周喝酒时他苦笑着问我:“你说我这亏的是钱,还是智商?”
这问题挺妙。股市亏钱表面上是个数学问题,但往深了想,更像是一场人性解剖实验。我们总爱把亏损归咎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或是庄家割韭菜,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大多数时候,镰刀其实握在自己手里。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股市是2015年。那会儿在大学宿舍,看着室友一天赚够三个月生活费,心跳比看到初恋时还快。后来呢?后来我们都成了那轮牛市的活体燃料。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根本不是在投资,而是在参加一场大型多人在线赌博——只是我们都自以为拿着“K线图”就比别人高级。
有意思的是,亏钱这件事居然能分出境界来。新手亏了捶胸顿足,老韭菜亏了微微一笑,真正的高手呢?我认识个做了二十年交易的大佬,他说最成功的几次操作反而是“及时止损”的那些。这话听着像鸡汤,但细想挺瘆人:在股市里,有时候承认失败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最近AI炒股不是挺火吗?但我总觉得,越是智能化,人性弱点反而被放得越大。程序能算出止损点,算不出你盯着屏幕时手心的汗;能回溯十年数据,算不出你听说“内幕消息”时突然加快的心跳。上个月某个量化基金单日暴跌45%就是个例子——机器终究学不会人类在恐慌时那种近乎本能的非理性。
说到非理性,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很多人宁愿承认自己运气差,也不愿承认判断失误。就像我那个买中概股亏了七十万的表姐,至今仍坚持说“不是我的问题,是国际形势突变”。你看,我们宁愿怪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环境,也不想直面自己决策时的草率。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恐怕比任何技术指标都值得研究。
有时候我觉得,股市像个巨大的投影仪,把每个人性格里的缺陷放大投映在账户余额上。急躁的人总追涨杀跌,贪婪的人永远卖得太晚,胆小的人买理财也睡不着觉。这么说可能有点玄学,但你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在生活中优柔寡断却在股市里杀伐果断的人。
最近不是流行“佛系炒股”吗?我观察过那些真能淡定看待涨跌的人,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把股市当成认知变现的场所,而不是ATM机。认识个做医药研发的哥们,只买自己看得懂技术的公司,去年行情再差也稳得住。他说:“我赚的是认知差的钱,亏的是认知税的款。”——这话值得裱起来。
所以下次看到账户飘绿时,或许该换个问法:我们亏掉的真是钱吗?还是暴露了某种认知偏差?交的真是学费吗?还是为性格缺陷付的赎罪券?老陈后来改做基金定投了,他说现在睡前不看盘了,反而赚回了点利息。你看,有时候放下那些花花绿绿的曲线,才能看清自己心里真正绷着的那根弦。
(写完看了眼自选股,得,今天又跌了两个点。看来知行合一这事儿,说得总是比做得容易。)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