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兴奋地向我展示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曲线——那是他最近投资的某个网红项目的收益率图表。”看,这个月又涨了17%!”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赌场里刚赢了一局的赌徒。
这种对增量收益率的痴迷,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集体病症。金融科技平台用炫目的数字刺激多巴胺分泌,理财课程兜售着”年化30%”的致富神话,甚至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比特币的日内波动。我们陷入了一种危险的幻觉:仿佛财富增长就是屏幕上跳动的百分比,而不是真正价值的创造。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疯狂追逐每一个百分点的超额收益时,往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去年为了多赚2%的收益率,将资金在六个平台间频繁转移,最终算上时间成本、手续费和失眠带来的健康损耗,实际收益反而为负。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金融体系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数字奴役”。各类APP通过即时收益展示、排行榜功能和社交裂变设计,将投资异化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你永远可以看到收益率比你高的人,永远觉得自己不够”成功”。这种焦虑驱动下的投资决策,往往背离了价值投资的本质,变成了一场追逐热点的投机游戏。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增量”的真正含义。真正的财富增长应该像一棵树的年轮,是持续而稳定的积累,而不是烟花般绚烂却转瞬即逝的数字跳动。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年化5%的复利,比某些波动剧烈的”高收益”产品更有魅力——至少晚上能睡得安稳。
当下的投资热潮让我联想到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不同的是,现在的”郁金香”穿上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外衣,显得更加”理性”。但人性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几百年来从未改变。
或许我们应该学会与增量收益率保持安全距离。就像欣赏一幅画,离得太近只能看到色块,退后几步才能看清全貌。投资又何尝不是如此?过分关注短期波动,反而会迷失在数字的迷宫里。
说到底,最好的投资策略可能是反人性的——在别人疯狂追逐增量时保持冷静,在数字跳动最剧烈时闭上眼睛。毕竟,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你账户上的数字比别人多几个零,而是你拥有对自己时间和生活的完全掌控权。
望着咖啡馆里那些紧盯手机屏幕的投资者们,我突然想起巴菲特说过的话:”财富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在这个被增量收益率绑架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如何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长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