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产业基金时,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搞金融的,动不动就说要’赋能实体经济’,但钱到底流向了哪里?我怎么从来没被’赋能’过?”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特别是在研究了金浦投资这类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之后。
金浦这个名字在圈内不算陌生。但有意思的是,当你翻开他们的投资项目清单,会发现一个微妙的现象:那些被反复宣传的明星项目,往往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政治正确”的赛道。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调研时遇到的一家小型精密仪器厂——技术扎实,订单稳定,但创始人苦笑着说:”我们这种’不够性感’的传统制造业,连投资经理的咖啡时间都约不到。”
产业投资本质上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一方面要应对LP(有限合伙人)对回报率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要配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金浦们站在这个夹缝里,不得不练就一身平衡术。有时候我看着那些投资报告里华丽的术语——”生态布局””价值链重构”,总觉得像是在给传统的逐利行为穿上一件新外套。
最让我困惑的是估值逻辑的变化。去年某家被热捧的芯片企业,估值倍数竟然是同类海外企业的三倍。一位资深投资人私下跟我说:”现在投科技项目,技术指标反而成了次要的,关键是看能不能蹭上国产替代的政策东风。”这种扭曲的估值体系,某种程度上正在制造新的泡沫——就像当年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狂欢重演。

但话说回来,产业基金确实在改变着游戏规则。与传统PE不同,他们更愿意陪伴企业走过死亡谷。我采访过一家被投企业的CTO,他说金浦的投资人每个月都要来工厂待两天,”不是来查账的,是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重度陪跑”模式,或许才是产业投资的真正价值——虽然这样的案例在媒体报道中往往被淹没在数字游戏里。
有意思的是,产业基金最近开始出现”返祖现象”。某些基金又开始悄悄布局起传统制造业——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发现这些企业的现金流比很多烧钱的科技公司健康得多。这种摇摆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在长期战略和短期生存之间的永恒纠结。
说到底,产业基金不过是面镜子,照出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所有焦虑与渴望。我们既希望资本能成为产业升级的杠杆,又害怕它变成短期逐利的狂欢。金浦这样的机构,本质上是在替整个社会进行一场风险实验——用真金白银测试哪些产业路线能够真正跑通。
深夜写这些文字时,我突然想起那位实业朋友的问题。或许真正的”赋能”从来不是资金的单向流动,而是资本与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驯化的关系。就像驯养野生动物,既不能让它饿死,也不能让它失去野性——这个度的把握,才是产业投资最精妙的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