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却掩不住眼里的疲惫。”又熬夜看财报?”我打趣道。他苦笑着摇头:”不是在研究公司,是在研究人性。我们刚投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把股权质押了90%,转头就去了澳门。”
这件事像个楔子,敲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究竟是在投资企业价值,还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
表面上看,股权投资是资本市场最优雅的仪式——专业机构通过严谨尽调、估值模型,将资金注入最有潜力的上市公司。但掀开华美的袍子,底下爬满了虱子。我见过太多案例:某医疗企业融资时吹嘘自主研发,后来发现核心专利是从德国公司买的过期产权;某新能源车企把电池包拆开,里面竟塞着砖头增重。这些魔幻现实每天都在沪深交易所的公告里优雅地转码成PDF文件。
更荒诞的是估值艺术。去年某家做预制菜的企业,券商给出的估值报告里赫然写着:”考虑到中国有4亿家庭,每户每周消费一包我们的酸菜鱼,按客单价25元计算…”这种用乘法代替逻辑的估值魔术,让人想起天桥上用扑克牌变戏法的江湖艺人。但偏偏有基金愿意买单,因为他们早就找好了下家——那些看着K线图追涨杀跌的散户。

股权投资本该是婚姻,现在却成了闪婚闪离的闹剧。我认识的一些私募朋友,他们的投资策略文档里明晃晃写着”Pre-IPO突击入股,解禁当日清仓”。这哪里是投资?分明是拿着号码牌在IPO流水线上捡钱。某知名基金合伙人醉后吐真言:”现在谁还看五年后的价值?我们要的是五个月内能翻倍的票。”
监管层的工具箱越来越重,但资本总能找到新的魔术口袋。减持新规?那就通过大宗交易折价甩给接盘侠;再融资限制?那就用股权质押套现——数据显示A股已有超过200家公司质押比例超50%,像极了赌徒把房产证押给高利贷。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早已异化成两种人的游戏:一种是穿着定制西装坐在陆家嘴会议室里玩轮盘赌的精英,另一种是看着手机APP绿红闪烁的散户赌徒。而真正的企业家?他们要么被资本绑架沦为表演者,要么早在C轮融资时就已被踢出局。
那天离开咖啡馆时,老同学突然拉住我说:”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那家公司的股票下周就要被纳入沪深300指数了。”夕阳透过玻璃窗照在他的领带上,那条爱马仕丝巾的纹路,像极了一副手铐的花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