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位中年人的对话。“老王买了只收益型基金,半年赚了8%,比存银行强多了!”另一人立刻反驳:“我去年买的现在还亏着,这些基金名字听着好听,谁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所谓收益型基金的投资目标,表面上写着“追求稳定收益”,实际上却在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欲望玩捉迷藏。
大多数理财教材会告诉你,收益型基金主要投资债券、优先股等固定收益资产,风险低于股票型基金——这种说法就像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一样正确但毫无用处。真正有趣的是,当我们把血汗钱投入这些基金时,潜意识里期待的究竟是什么?
我发现一个矛盾现象:人们嘴上说要“稳健收益”,身体却很诚实。去年某知名收益基金因为重仓了某地产债,单日净值暴跌5%,基民论坛瞬间炸锅。讽刺的是,同一批人三个月前还在抱怨“年化4%太保守,跑不赢通胀”。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真正追求的或许不是稳定收益,而是“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童话。
从某种程度上说,收益型基金就像是金融市场的“中庸之道”。但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想走中间道路时,这条路上反而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我记得2020年债市大跌时,某些号称“绝对收益”的产品一个月跌去了整年收益,那些以为买了“高级理财”的投资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稳健”只是相对概念,就像在暴风雨中说“今天浪不算大”。
最让我困惑的是,很多投资者对收益型基金的理解还停留在“高息存款”的层面。他们不会去翻基金持仓,不关心久期风险,更不明白为什么美联储加息会让自己买的国内债基下跌。这种认知偏差,某种程度上比市场风险更可怕。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收益型基金真正的投资目标,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那些能拿住三年以上的投资者,往往比频繁切换的人收益更高——这不是什么投资秘诀,而是个简单的心理游戏。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个细节:大多数基金合同里都会用小字注明“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但几乎没人认真读过这句话。就像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会出错,但下雨没带伞时还是会骂气象局。
(写完这些,我突然意识到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说真的,如果在理财这件事上连真话都听不得,那可能真的只适合存定期——至少银行柜台不会给你画预期收益的大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