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里,我盯着兑换商手里那台老式计算器跳动的数字发呆。第纳尔、里拉、美元的汇率以每分钟三次的频率刷新,摊主们报价的尾音总带着微妙的迟疑。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外汇市场根本不是金融课本里那个彬彬有礼的绅士,而是个患有躁郁症的街头诗人。
一、流动性是种集体幻觉
所有人都说外汇市场流动性好,但我在缅甸边境用美元换缅币时,那个攥着皱巴巴纸币的老兵让我明白:所谓流动性,不过是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制造的舒适圈幻觉。当你在纽约交易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百万美元交易时,柬埔寨乡村的货币兑换商可能正为凑齐500美元现金跑遍半个集市。
最讽刺的是,2020年3月那个疯狂的早晨。当时我在新加坡的公寓里边煮咖啡边看屏幕,所有货币对突然像被扔进滚筒洗衣机般剧烈震荡。号称深度最好的欧元/美元点差扩大到平常的50倍——看啊,这就是我们迷信的流动性,在危机时刻比晨雾消散得还快。

二、24小时运转的嗜睡症患者
外汇市场永不眠?别被这个浪漫的说法骗了。它更像是个被迫营业的便利店夜班员工,在东京时段打瞌睡,等伦敦开盘才勉强打起精神。我曾在悉尼做过三个月外汇期权交易,每天凌晨盯盘时都能感受到这个市场的”时差反应”——亚洲时段那些死气沉沉的走势图,活像宿醉后的银行交易员。
但有趣的是,这种间歇性嗜睡反而创造了最好的狩猎机会。记得有次在圣诞节次日,市场流动性薄得像张糯米纸,某个中东主权基金的小额卖单竟让美元/瑞郎闪崩了80点。那些吹嘘算法交易的对冲基金,此刻他们的AI大概正在圣诞派对上死机。
三、政治是最危险的货币对
教科书总把汇率波动归因于经济数据,但我在贝尔格莱德黑市换第纳尔时学到的真理是:政治才是终极的汇率驱动因素。当塞尔维亚议会爆发斗殴的新闻传出时,当地货币的贬值速度比议员扔出的椅子还快。
现在看着土耳其里拉的走势,我常想起那位在伊斯坦布尔咖啡馆遇见的退休教师。他每月养老金折合美元从380变成180的过程,比任何经济学模型都生动地诠释了”政治风险溢价”的含义。那些精美的利率平价公式,在总统凌晨三点发的推特面前脆弱得像块威化饼干。
(写到这里,屏幕右下角弹出阿根廷比索暴跌的新闻提醒。你看,外汇市场永远比我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