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净值的背后,是人性在K线上跳舞
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华商某只基金的净值走势,脸上写满了“快夸我眼光好”的得意。我盯着那条蜿蜒的曲线,突然觉得它像极了我们去年在青海湖见过的候鸟迁徙路线——看似有迹可循,实则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气流打乱节奏。
很多人把基金净值当成择时的圣杯,这让我想起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某个百亿私募大佬在直播里说的那句“净值回撤才是试金石”。当时他管理的产品净值跌了近30%,评论区简直成了大型脱粉现场。但有意思的是,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后来大概率又在净值创新高时悄悄买了回来——就像分手时撕毁情书,复合后却绝口不提的恋人。
现在的年轻人总爱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但真看到净值连续三天下跌,哪个不是一边默念价值投资口诀,一边手指颤抖着打开交易软件?我认识个95后基金经理,他办公桌上摆着个特制的压力指数显示器,每当净值波动超过2%,显示器就会自动播放大悲咒——这年头,连修行都要数据驱动了。
最近华商旗下某只主题基金净值突然蹿升,同行群里都在传是押中了某个冷门技术路线。要我说,这行当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有时候净值上涨不是因为经理多厉害,而是因为同行错得更离谱。就像考场里学渣突然考了及格,未必是他开了窍,可能是老师改错了卷子。
净值这个东西最会骗人。去年三季度某只网红基金净值增长亮眼,仔细看持仓才发现是靠重仓了当时最火的元宇宙概念股。结果四季度政策风向一转,净值直接表演高台跳水——那些冲着历史净值冲进去的投资者,简直像极了看着菜谱照片点外卖,结果收到一盒糊掉炒饭的倒霉蛋。
我越来越觉得,净值曲线本质上是个心理学实验。当某只基金净值连续跑赢基准,投资者就会自动脑补出经理戴着钛合金眼镜在陆家嘴深夜加班的励志画面。而实际上可能只是量化模型偶然抓到了一段异常波动,或者是持仓里某只不起眼的小票突然被游资盯上——运气这东西在净值报表里,总是穿着实力的马甲。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很多基民开始把净值波动和玄学挂钩。某论坛上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某基金经理换新发型,旗下产品净值必跌。更离谱的是,这个玄学梗居然连续应验了三次——你看,在市场面前,我们终究会暴露人类最古老的本能:在随机性中强行寻找规律。
或许我们该像欣赏现代舞一样看待净值波动。那些突兀的回撤可能是编导刻意设计的留白,而看似完美的45度角上扬,反而要警惕是不是过度修饰的表演。毕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净值数字里,而在那些深夜还在反复校验模型的时刻,在敢于对抗市场狂热的决断里——虽然这些,永远不会出现在净值曲线图上。
(配图建议:一张被咖啡渍浸染的净值打印稿,旁边散落着写满演算过程的便签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