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的大学室友阿杰突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和红牛罐被捏扁的声响:”老张,江湖救急!投资人明天要看计划书,我现在连PPT第一页都写不出来…”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接到这样的求救电话了。说来讽刺,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最稳定的生意反倒是帮创业者”编故事”。
1. 荒诞的供需关系
我书架上摆着37份不同行业的创业计划书模板,从区块链到预制菜,从元宇宙到养老院。这些模板的下载量曲线比比特币行情还刺激——每次某个风口被媒体热炒,相关模板的下载量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

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市面上80%的创业计划书,都出自不到20个模板的变种。就像麦当劳的汉堡,换个包装纸就是”全新产品”。
2. 代写者的生存法则
真正的计划书”枪手”都掌握着两套语言系统:给投资人看的”梦想语法”和给团队看的”生存算法”。前者要充满”颠覆性””万亿级市场””生态闭环”这样的魔力词汇;后者则要偷偷埋下”实际毛利率””用户获取成本””现金流周期”这些现实因子。
我最得意的作品是帮一个做智能垃圾桶的团队写的计划书。用”物联网入口””垃圾分类大数据”的概念融到了500万,虽然最后他们靠卖垃圾桶广告位才活下来。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些代写者是不是比创业者更懂商业本质?
3. 黑色幽默产业链
这个行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越是成功的代写者,越要假装自己不存在。我的客户里有个连续创业者,每次见投资人都带着不同版本的”创业故事”,而这些故事全都出自我手。我们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他负责在台前表演,我负责在幕后改写现实。
有次在咖啡馆,我亲耳听见隔壁桌的投资人炫耀:”我一眼就能看出计划书是不是代写的。”当时我差点把咖啡喷出来——他正在点评的那份,正是我上周的杰作。
4. 泡沫时代的镜子
计划书代写这个灰色行业的繁荣,某种程度上成了创业泡沫的最佳注脚。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出又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时,内心其实清楚:大部分故事永远等不到续写的那天。
最近我开始在每份代写计划书的结尾,悄悄加上一行小字:”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这算是我对这个荒诞游戏最后的诚实。
(后记:阿杰的计划书后来顺利通过了路演。现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张融资支票,和我电脑里那个名为”急救包2023″的文件夹,构成了这个时代最讽刺的创业图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