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初注意到32003诺安股票基金,纯粹是因为它那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频率快赶上明星八卦了。大家不是在晒收益截图,就是在哀嚎“诺安渣男”——这种爱恨交织的微妙情绪,让我这个常年把闲钱扔在货币基金里的人突然产生了某种窥探欲。
记得去年某个闷热的夏夜,我和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老王蹲在烧烤摊旁吹瓶。他嘬着烤茄子突然冒出一句:“你说现在年轻人买基金像不像追星?蔡嵩松(诺安基金经理)微博底下喊‘蔡总’的架势,和流量明星粉丝打榜有啥区别?”这话当时听着像玩笑,但现在回想起来,竟品出几分黑色幽默——当投资决策开始掺杂偶像崇拜情绪时,或许我们早该意识到事情正在起变化。
我试着买了点诺安,金额小到亏光了也不影响生活,却意外获得了个观察人性的绝佳窗口。最魔幻的是三月份那波暴跌,某天净值单日跌超7%的时候,我居然在电梯里听见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孩子在讨论要不要补仓。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财产品,更像某种带有社交属性的金融盲盒——年轻人或许说不清半导体产业周期,但绝对能精准复述蔡经理最近又说了什么金句。
有意思的是,当我在某知识付费平台看到有人把诺安波动率做成恋爱指南(“跌5%是撒娇,跌8%是闹分手,连跌三天建议冷静期”),竟然觉得这比喻诡异地贴切。某种程度上,这类高波动基金正在重塑普通人的风险认知:当单日涨跌幅动辄超过银行理财年化收益时,投资者实质上在进行着高频的风险教育实验——虽然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点。
有次和某私募朋友聊起这个现象,他撇嘴说:“你们这些文科生总爱过度解读。”但转身又补充道:“不过现在散户确实比五年前难忽悠多了,被诺安教育过的人,看到‘稳健增值’这种宣传语都会本能地翻白眼。”这种被迫成长算好事吗?说实话我也说不清。就像你问被辣哭过的人要不要再试变态辣,有人越战越勇,有人干脆改吃清汤锅。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曾经喊着“诺安人诺安魂”的那批人,开始把资金分散到碳中和、军工主题基金。倒不是对半导体失去信心,更像是经历过山车后形成的某种生存智慧——毕竟谁都不想第二次在深夜对着净值曲线唱凉凉。这种自我进化让我想起野生动物迁徙,踩过坑的地方会自动生成群体记忆。

现在每次看到关于诺安的讨论,我总会想起那个烧烤摊的夜晚。老王最后晃着酒瓶说:“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标志性产品,不是因为它多完美,而是它像面镜子——照得出贪婪,也映得见恐惧。”当时觉得这哥们喝高了故弄玄虚,现在盯着自己账户里那点故意留着的诺安份额,突然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