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我偶然听到隔壁桌两位基金经理的对话。“Q2的持仓必须赶在15号前调完,”其中一人搅动着拿铁,“那些跟风的散户,就等着看我们买了啥呢。”另一人轻笑:“让他们看呗,看完我们都换仓两轮了。”
这话像根刺扎进我心里。作为一个在市场里交过不少学费的老韭菜,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普通投资者对基金持仓报告的痴迷,某种程度上就像追星族扒偶像行程表——热闹是真的,但实用性存疑。
按照规定,公募基金每季度结束15个工作日内公布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的披露时间更长。表面看这是信息透明化的胜利,但魔鬼在细节里。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看到某只明星基金重仓白酒时,可能基金经理已经开始悄悄减仓?我记得2021年第一季度的明星基金报告显示大举加仓新能源,等散户跟风冲进去时,机构早就开始获利了结——这种时间差,简直像是设计好的收割机。
最讽刺的是,某些基金公司会玩“橱窗装饰”(Window Dressing)的把戏。在报告期末突击买入近期涨得好的股票,让持仓看起来光鲜亮丽。等报告公布后,又迅速恢复原来的配置。这就像相亲时借辆豪车充门面,婚后才发现对方天天挤地铁。
我越来越觉得,普通投资者盯着持仓报告看,就像考试时总想偷看学霸的草稿纸。但真正的学霸早就算完所有题目,草稿纸上留下的不过是演算过程的皮毛。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他们买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买、什么时候买、打算持有多久——这些关键信息,持仓报告根本不会告诉你。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与其纠结持仓数据,不如多观察基金经理的访谈实录,看看他们的投资逻辑是否自洽;或者跟踪机构调研记录,毕竟资金可以骗人,但调研足迹不会说谎。就像谈恋爱,与其查对方手机,不如感受日常相处的细节。

现在每次看到媒体大肆解读最新基金持仓,我都忍不住想起咖啡馆里那声轻笑。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战场,或许我们最该改变的,是对“透明”的天真想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