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蹲在北京五环外一家共享厨房的塑料凳上,看着一个江西小伙用电磁炉炒粉。油烟报警器没响——这玩意儿早就被油垢糊住了。他突然抬头问我:”你说,这算创业还是算逃难?”
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
一、共享厨房的本质:是风口,还是刚需的遮羞布?
几乎所有商业计划书都在鼓吹”共享厨房是餐饮界的WeWork”,但我觉得这比喻太虚伪。WeWork卖的是泡沫,而共享厨房卖的是生存权。

去年我在深圳调研时发现,80%的入驻商户根本不是什么”餐饮创业者”,而是被商场高租金逼出来的老江湖。老张的煲仔饭在购物中心月租2万,搬到共享厨房后,他掰着手指给我算账:”抽成25%,但省了六个服务员的工资。”他眼睛亮得吓人,”就是得每天多卖八十份。”
这让我想起共享单车最初的宣传。都说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结果最赚钱的生意是偷竞争对手的车座。
二、那些商业模型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1. 油烟经济学:
某连锁品牌宣称”智能排烟系统”,实际运营中,最受欢迎的却是最角落的、监控死角的灶台。为什么?因为可以偷偷用明火——虽然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禁止。这就像健身房的年卡用户,赌的就是你不会天天来。
2. 幽灵档口悖论:
平台喜欢宣传”日均200单”的爆款案例,但没人告诉你,同一栋楼里可能有三个”老北京炸酱面”,活下来的那个老板,以前其实是做P2P的。
3. 时间折叠陷阱:
早六点到九点是早餐档,十一点后变身外卖中央厨房,凌晨又成了直播带货的背景板。听起来很高效?但人类不是瑞士军刀,这种切换消耗的隐性成本,最后都变成了地沟油般的怨气。
三、我们到底在共享什么?
有次看见两个商户因为冰箱位置打架,调解时听到金句:”他家的酸菜泡在我的奶茶里!”这荒诞场景突然让我顿悟:共享厨房真正的价值根本不是设备,而是被迫挤在一起的手艺人们,在撕扯中长出的那种野蛮生命力。
杭州有个案例很有意思。某共享厨房突然走红,因为所有商户偷偷达成共识:每周三集体做员工餐,湖南小炒肉配东北酸菜饺子。这种非标品,才是外卖算法算不出的竞争力。
四、如果非要我写份”靠谱”计划书
(以下内容建议用铅笔写,随时准备擦掉)
1. 选址玄学:
别信什么”三公里覆盖30万白领”的鬼话。去城中村找那些倒闭的网吧,附近要有三个以上奶茶店——这说明年轻人愿意为即时快乐买单。
2. 设备心机:
买最便宜的消毒柜,但要在显眼处贴”每日消毒”标牌。消费者要的不是真相,是能发朋友圈的安全感。
3. 二房东转型:
把20%空间改成”厨房直播间”,收租金不如收打赏分成。有个卖螺蛳粉的姑娘,现在打赏收入是营业额的三倍。
五、最后的忠告
如果你看完还想干这行,明早五点去批发市场转转。看看那些用面包车运冻鸡腿的人,闻闻凌晨的菜叶子腐烂的味道。然后问自己:
你能不能在计算ROI时,依然对得起第一勺尝菜的诚意?
(计划书末尾建议手写补充:”备用金里记得加项:应付食药监突击检查时买矿泉水的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