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突然给我发微信:“你说,中欧时代先锋还能不能买?我房贷还剩137万。”
我盯着屏幕笑了——这大概是我们这代人最真实的投资画像:一边刷着财经新闻谈着“时代机遇”,一边在深夜计算着下个月的公积金抵扣。中欧时代先锋这只基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我们这群35岁上下、受过高等教育、对财富既渴望又惶恐的人的某种精神图腾。
有意思的是,当你在饭局上提起这只基金,总会触发一场微妙的社会学实验。投了的人会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用叉子漫不经心地戳着沙拉:“周应波当年确实厉害,不过现在嘛…”没投的人则突然对手机产生浓厚兴趣,仿佛突然收到了CEO的紧急邮件。这种微妙的氛围,某种程度上比基金净值走势更有看头。
我总怀疑,我们对这类成长型基金的执念,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某种投射。去年和我一起参加行业论坛的老王——就是那个总爱穿优衣库+始祖鸟混搭的科技公司总监——在茶歇时跟我说:“你看我这年纪,跳槽嫌老,创业怕死,可不就得指望这些基金经理替我‘先锋’一把?”他说这话时,正在手机上查当日净值,手指滑动得比刷约会软件还虔诚。
但最近的市场波动让这种信仰出现了裂缝。上周三沪指跌破3000点那天,我的基金群里突然冒出个段子:“中欧时代先锋,先锋到敌人阵地里去了。”虽然带着苦笑表情包,但那种集体性焦虑几乎要溢出屏幕。这让我想起2020年那波行情时,同一个群里还在晒收益率截屏配香槟表情——不过三年光景,狂欢就成了默剧。
最魔幻的是观察年轻一代的介入方式。我带的95后实习生居然用三分之一的工资定投这只基金,理由是“抖音财经博主说这是长期主义”。当我委婉提醒波动风险时,她眨着贴了双眼皮贴的眼睛反问:“可是姐,存余额宝不是更亏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代人的财富观已经进化到我们难以理解的程度——他们不害怕波动,害怕的是被时代列车抛下。

某种程度上,这类基金已经成为中国中产的心理测压计。净值上涨时,我们看到朋友圈里隐晦的凡尔赛;下跌时,又变成大型沉默现场。这种集体情绪波动,某种程度上比K线图更能反映真实的社会心态。
或许我们追捧的从来不只是某只基金,而是那个被许诺的“先锋”想象——总觉得自己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应该享受发展红利,应该比别人更早洞察先机。这种焦虑驱动下的投资行为,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赎罪券:仿佛买了这只基金,就能抵消错过比特币、没赶上买房、不敢辞职创业的所有遗憾。
今晚看到净值又跌了1.2%,我关掉APP决定去煮碗泡面。厨房窗外,对面楼的灯光像极了基金走势图,明明灭灭中,倒是比任何投资策略都更真实。毕竟无论净值怎么波动,明天早上的地铁,该挤还是得挤。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