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开场白:为什么6000字是个伪命题?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业孵化器的路演现场,听到一位投资人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的创业计划书超过三页PPT,那基本可以判定你对商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学生作业阶段。”这话刺耳,但某种程度上——我得承认——他说得对。
6000字的创业计划书,像极了大学里那些“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要求:我们总在纠结如何填满字数,而非思考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击中问题的核心。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创业时,我花了整整两周,熬出一份58页的商业计划书,结果第一位投资人只翻到第三页就问:“所以,你们到底卖什么?一句话。”

所以,这篇“6000字”的计划书,我想换个写法——它更像是一场实验,记录那些商业计划书里不会写、但实际创业中一定会遇到的真相。
—
2. 商业模式的“皇帝新衣”
几乎所有创业计划书都会用一页PPT画一个漂亮的“商业模式图”,用箭头把“用户痛点”“解决方案”“盈利模式”连成一个闭环。但真实情况呢?
我曾参与过一个本地生活服务项目,初期我们的商业模式图上写着“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听起来很高端,对吧?实际上,前三个月,我们的“大数据”就是两个实习生手动在Excel里整理客户电话号码,然后挨个发短信问:“您还需要保洁服务吗?”
商业计划书里没人会写:“在找到技术合伙人之前,我们准备用人力硬扛。” 但这才是大多数初创团队的常态。
—
3. 关于“市场分析”的黑色幽默
计划书里必有的章节是“市场分析”,通常伴随着一堆引自艾瑞咨询或Gartner的数据,比如“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但问题在于:
– 第一,这些数据往往是行业龙头用来讲故事的,和初创公司关系不大;
– 第二,真正的机会常藏在数据的反面。
举个例子:2019年,所有人都说“社区团购是万亿蓝海”,结果呢?90%的创业公司死在巨头补贴战中。反而是当时没人看好的“二手服装回收”,跑出了几家闷声发财的企业。
所以我现在更相信一种“反市场分析”方法:去找那些行业报告里被骂的、被忽略的、或者被贴上“太小众”标签的领域。
—
4. 团队介绍:最虚伪的一页
“CEO:前谷歌高级工程师;CTO:斯坦福AI博士;CMO:宝洁十年市场总监……”
醒醒吧,除非你拿的是顶级风投的钱,否则初创团队的简历通常是这样的:
– CEO:上次创业做黄焖鸡米饭,倒闭了;
– CTO:自学Python六个月,能写爬虫但调不通API;
– 市场总监:唯一经验是在朋友圈卖过面膜。
但这未必是坏事。小团队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不专业”——因为没有条条框框,反而能试出野路子。 我见过一个做宠物用品的团队,创始人之前是开火锅店的,完全不懂电商,结果因为“不懂行规”,用线下摆地摊的方式做冷启动,反而避开了天猫的价格战。
—
5. 财务预测:一场集体幻觉
写计划书时,我们总爱画一条J型增长曲线:第一年亏损,第二年持平,第三年爆发式盈利。而现实往往是:
– 第一年:实际收入是预测的30%,但成本是预测的300%;
– 第二年:终于找到PMF(产品市场契合度),但账上没钱了;
– 第三年:要么猝死,要么靠借呗续命。
有位做餐饮的朋友更绝——他在计划书里写“保守预测日均客流200人”,实际开业后,他每天在门口数人头,数到第15个就关店,因为“再营业电费都赚不回来”。
建议所有创业者给财务预测加个备注:“本数据经乐观滤镜处理,实际结果请除以π。”
—
6. 给真正想创业的人:一份“反计划书”清单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而不是为了参赛或骗投资),我建议先回答这几个计划书里不会出现的问题:
1. 你能忍受多久不赚钱? 不是“预计多久盈利”,而是你个人存款/信用卡/脸皮能撑多久。
2. 如果明天所有供应商催款,你怎么办? 90%的初创公司死于现金流,而非商业模式。
3. 你的Plan B是什么? 不是“扩张计划”,而是“如果全盘失败,最低限度能保住什么?”
—
7. 结尾:6000字写完了,但创业才刚刚开始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没人看长计划书?因为创业不是填空题,而是开放命题作文。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如何面对凌晨三点的焦虑,如何向第一个客户收钱,如何在发不出工资时稳住团队——永远无法被装进6000字的模板里。
所以,如果你正在写计划书,不妨先合上电脑,去做两件事:
1. 找你未来客户中的任意5个人,面对面问他们愿不愿意为你的产品付钱;
2. 计算你个人资产的底线,做好“最坏情况”的财务预案。
这两页纸的计划书,比6000字更有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