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收盘后,我照例去小区楼下的烧烤摊。老张——那个总穿着褪色Polo衫的出租车司机——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兄弟,你买688了吗?股掌柜推荐的,听说稳赚!”他油腻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拉着,给我看某个炒股群的聊天记录。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都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
一、”688″背后的数字游戏

688开头的股票,本质上是中国资本市场的VIP包厢。这些科创板上市公司享受着比主板更宽松的上市条件,却也藏着更锋利的镰刀。我翻看过某家688公司的招股书——整整387页的PDF里,”风险”这个词出现了214次,而普通投资者可能只记住了路演时CEO说的那句”未来三年营收翻番”。
去年我跟踪过一家做量子概念的688公司。他们的技术总监在采访中说”量子退相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股价却在一个月内涨了180%。直到某券商研究员在深夜的朋友圈发了句”这估值已经需要量子力学来解释了”,狂欢才戛然而止。
二、股掌柜们的生存法则
证券营业部的大厅永远坐着几个”股掌柜”。他们可能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却掌握着最朴素的市场心理学。老周——我认识十五年的客户经理——有次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总在推荐688吗?因为波动大啊!客户亏了会觉得是自己没把握好买卖点,赚了就觉得我们神。”
这些民间”股掌柜”深谙”幸存者偏差”的妙用。他们会把十次推荐中唯一赚钱的那次做成红色加粗的案例,而其他九次亏损则悄然沉入聊天记录的海底。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炒股软件把”688组合”的年化收益做到-23%,却在广告词里写着”把握科技浪潮”。
三、赚钱幻觉的神经机制
神经经济学有个有趣发现:当人们看到科技感十足的K线图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下降40%。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带着”AI”、”芯片”、”生物”前缀的688股票,总能让人产生”这次不一样”的错觉。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曾做过实验:把同样的基本面数据分别套用”传统制造”和”量子科技”两个概念给客户看,后者获得的估值溢价平均高出47%。”人们买的从来不是公司,”他转着茶杯说,”而是那个想象中的未来自己。”
四、冷冰冰的算术题
让我们做个简单计算:假设某688股票发行价50元,首日涨到120元,随后用两年时间阴跌至30元。在这个过程中:
– 突击入股的创投机构在限售解禁日套现,收益率140%
– 参与战略配售的机构通过转融通出借股票,年化收益15%
– 跟风散户的中位数亏损达到55%
这组数据来自某券商内部报告,封面印着醒目的”仅供专业投资者参考”。当我在某次研讨会上提到这些数字时,台下有位女士突然激动地说:”但我们公司王总去年真的在688上赚了套房!”——你看,人类总是更愿意相信个案而非统计。
五、另一种可能性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688都是骗局。确实存在极少数公司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像二十年前的腾讯、十年前的宁德时代。但问题在于:当某只股票被”股掌柜”们集体推荐时,它往往已经完成了从”潜在金矿”到”热门赌具”的蜕变。
我认识的一位半导体工程师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他只买自己看得懂技术路线的688公司,并且坚持一个原则——当电梯里的保洁阿姨开始讨论某只科技股时,就立即开始减仓。用他的话说:”真正的科技投资应该枯燥得像读学术论文,而不是刺激得像赌场轮盘。”
—
深夜的烧烤摊上,老张最终没有听从我的劝告。他灌下最后一口啤酒,眼睛发亮:”隔壁老李上周赚了八万,这次我一定要跟上!”炭火映照下,他手机屏幕里的炒股群正不断弹出新的”绝密消息”。远处证券营业部的LED屏依然闪烁着红绿数字,像极了当代版的炼金术图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