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C创业基金会: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的铜墙铁壁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一家创业咖啡馆里偶遇了张明——一位连续创业失败的90后。他手里攥着YBC的创业计划书,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熟悉的、混合着希望与绝望的光芒。”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他苦笑着对我说,”如果这次再失败,我就回老家考公务员。”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像YBC这样的创业基金会,承载的远不只是资金支持那么简单。
一、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YBC(Youth Business China)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某种浪漫主义色彩。它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最早专注于青年创业扶持的公益组织之一。表面上看,它和其他创业基金没什么不同:提供3-5万元的无息贷款、配备创业导师、组织培训课程。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它背后那种近乎天真的信念——相信每个年轻人都值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记得2016年参加过一次YBC的创业项目路演。一个来自甘肃的农村女孩,带着她的手工刺绣项目站在台上。她的商业计划书漏洞百出,财务预测简直像童话故事。但当她说到”想让村里的阿姨们不用再外出打工”时,在场的几位评委——都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不约而同地红了眼眶。最终她拿到了资助,虽然以商业角度看,那个项目九成九会失败。
这就是YBC最迷人的矛盾之处:它明知道大多数项目会夭折,却依然选择相信。在效率至上的商业社会里,这种”浪费”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又如此珍贵。
二、现实的耳光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追踪过YBC西安分会2018年资助的20个项目,两年后还存活的只有3个。更残酷的是,这些幸存者中没有一个成长为所谓的”独角兽”,最好的也不过是勉强糊口的小本经营。
问题出在哪?首先是钱。3-5万元在2003年还算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但在今天,可能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租不起。其次是导师制。理论上每位创业者都会配备一位成功企业家作为导师,但实际上呢?我认识的一位YBC导师私下坦言:”我手底下带着五个项目,能每月抽一小时通个电话就不错了。”
最致命的是,YBC的选拔机制存在某种”慈善偏见”。评审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值得同情”的申请人,而非真正具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这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现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却最没有能力用好这笔帮助。
三、夹缝中的微光
但就在我准备给YBC写下”善意但无效”的判词时,李想的案例改变了我的看法。这位85后在2014年获得YBC资助开了家汽车美容店,第一年就亏得血本无归。按照剧本,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YBC的导师没有放弃他,帮他转型做汽车配件电商。如今他的公司年营收过千万,还反过来成了YBC的捐助人。
“那5万块钱早就还清了,”李想对我说,”但我这辈子都还不清的是他们给我的第二次机会。”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YBC的价值或许根本不能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在这个鼓吹”快速试错、立即转型”的创业时代,有人愿意给失败者一个喘息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叛。
四、未来何去何从?
现在的YBC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随着政府双创政策的推进和各种风投的兴起,YBC那点资金已经显得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那些更灵活、更专业的创业加速器正在抢夺优质项目。YBC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里?
我的建议可能有些离经叛道:与其和其他机构比拼资金和资源,不如彻底拥抱自己的”非商业性”。专注于那些商业机构不愿碰的边缘群体——残障人士、偏远地区青年、刑满释放人员。是的,这些项目的失败率会更高,但正因为没人愿意赌他们,YBC的支持才显得更有意义。
说到底,创业本就不该只是关于成功和暴富的神话。它更应该是关于尊严、关于可能性、关于每个人都有权利尝试改写自己命运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YBC或许比那些追逐独角兽的资本更接近创业精神的本质。
离开咖啡馆前,我给张明看了手机里存着的一句话,那是YBC某位创始人说的:”我们投资的不只是项目,更是人生的转折点。”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最后轻声说:”至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在这个充斥着精明计算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不划算”的信任。毕竟,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愿意相信你的人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