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我目睹了一位基金经理如何用五分钟毁掉一个客户的退休计划。那位头发花白的先生只是想找点“安稳收益”,对方推荐的“高信用等级债券”组合听起来无懈可击——年化4.5%,季度付息,底层资产都是AAA评级。十二个月后,某地产巨头违约的新闻传来,这个“稳健”组合里竟有30%仓位踩雷。
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所谓“固定收益”的本质。我们追逐的到底是真安全,还是被精心包装的风险幻觉?
固定收益产品最吊诡之处在于,它用数学上的确定性掩盖了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就像给炸药包系上蝴蝶结——违约概率、久期、凸性这些术语编织成专业迷雾,让投资者误以为自己在购买现代金融工程的精密仪器,实则可能只是抱着一枚定时炸弹跳华尔兹。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信用评级不过是场集体催眠游戏。记得2008年以前,雷曼兄弟的短期评级还是A1呢。现在某些机构给地方城投债的AAA评级,总让我想起超市里贴着“有机认证”的反季节蔬菜——标签的光鲜与内在品质早已脱钩。

真正令人后背发凉的是通胀这个隐形对手。当前三年期国债收益率2.8%看着不错?但当你发现小区煎饼果子从5块涨到8块只用了十八个月,就会明白这种“收益”根本是皇帝的新衣。我们努力攒钱购买理财产品的样子,像极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看似不断积累数字,实际购买力却在暗地里持续蒸发。
或许该换个思路:固定收益不该是财富增值的工具,而是资产配置的压舱石。我认识的一位私募老炮说得精辟:“拿5%仓位博取20%收益叫投资,拿80%仓位追逐5%收益是赌博”。现在他只用利率债做流动性管理,权益部分反而通过可转债这类“带刺的玫瑰”获取增强收益。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期限错配的游戏。某些理财产品号称按月付息,底层资产却是五年期非标资产。这就像用信用卡套现还花呗——歌舞升平时相安无事,但只要某个环节现金流断裂…还记得某银行原油宝事件吗?那些投资者最初也只是想“稳健理财”啊。
或许真正的固定收益,应该向隔壁王师傅学学。这位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老师傅,总把最常用的扳手挂在触手可及的位置。“赚得少不怕,关键要知道工具什么时候会掉链子”。他的工具箱里永远留着现金——不是存在哪家银行的数字,而是旧铁盒里泛着油墨味的纸币。
在这个央行们疯狂印钞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固定住的不是收益,而是对财富的认知。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收益率数字时,那些敢于持有现金、敢于错过行情、敢于承认自己看不懂的人,反而成了真正的风险管理者。
毕竟,在森林里迷路时,站在原地等待救援往往比盲目奔跑更安全——即使这会让你错过沿途可能出现的野果。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