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不再相信故事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第三家创业公司的A轮黄了。投资人撂下一句话:”现在我们要看实打实的现金流,不是听蓝图。”老王闷掉半杯威士忌苦笑:”十年前我靠PPT能融到钱,现在跪着交财报都没人看。”
这话像根针,扎破了创投圈心照不宣的泡沫。我们总说投融资政策在”收紧”,但真相或许是——资本终于从青春期步入更年期的焦虑。2015年那会儿,O2O项目讲个”颠覆传统”就能拿到钱,共享经济套个概念估值过亿。现在呢?你最好带着盈利模型和供应链图谱敲门,还得防备投资人突然问:”如果特斯拉明天破产会影响你多少?”
有意思的是,这种”务实主义转向”反而催生了某种行为艺术。我见过医疗AI团队把融资PPT做成三十页的临床数据汇编,更见过消费品牌带着自家工厂的排污许可证路演——环保合规居然成了加分项,这放在五年前简直魔幻。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政策套利者的新把戏。某地去年推出”专精特新”补贴,三个月内冒出上百家机器人公司注册在同一个孵化器。他们真会造机器人?有位创始人酒后吐真言:”只要采购发票够多,政策补贴就能覆盖人力成本。”你看,资本永不眠,只是换了个猎场。

或许我们误解了”政策”二字。它不该是天气预报式的宽松或收紧,而是土壤成分的迭代。现在要求长出的作物既耐旱(抗周期)又能结果(盈利),但撒下去的种子还带着温室时代的基因。有投资人私下抱怨:”不是我们不想冒险,而是退出通道窄得像针眼——IPO破发率47%,并购对赌协议能把创始人逼疯。”
昨晚路过中关村创业大街,霓虹灯还亮着”让天下没有难融的资金”,但咖啡厅里早已没人聊梦想。穿格子衫的年轻人握着一沓报表低声争论:”先把政府引导基金条款吃透””注意第三章第十七项补充协议”…恍惚间觉得走进了会计师事务所。
资本市场的成熟总要经历祛魅的过程。当政策把估值锚点从”想象空间”拽回”单位经济模型”,当投资人开始用放大镜检查每个客户的获客成本——这或许不是寒冬,而是行业终于学会在陆地上走路而非继续在云端跳舞。
只是偶尔会想起2014年的某个夏夜,那个拿着三页PPT就拿到term sheet的年轻人,他眼睛里的光现在还能在哪里安放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