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盯着酒杯突然苦笑:”现在最怕听到’应收账款融资’这词,比听到老婆查岗还心慌。”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最近供应商拿着应收账款融资合同来找他对账,财务总监解释了半天,他愣是没搞懂这玩意儿和普通应收账款有什么区别。
这事儿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的一个并购项目。目标公司账面上80%的流动资产都是”应收款项融资”,看起来现金流健康得能去选美。直到我们扒开层层包装,才发现这些所谓融资背后,是五家保理公司像传花击鼓般倒手的同一批货物——这批货当时还积压在华南某港口生锈呢。
从会计准则的字面意义看,应收款项融资确实属于应收账款这个大类。但就像猕猴桃和奇异果本质是同种水果却卖着不同价钱,当应收账款戴上融资的皇冠,整个游戏规则就变了。最讽刺的是,很多企业财务总监自己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在做资金周转还是财务魔术。
我特别反感某些培训机构把这类业务包装成”业财融合创新案例”。去年参加某场行业峰会,有个西装革履的讲师在台上吹嘘如何通过应收款项融资”优化”财报,台下财务新手们记笔记的样子活像在抄写炼金术配方。中场休息时我拉住一个年轻人问:”你知道这操作要计提多少信用减值准备吗?”他茫然的表情让我想起第一次看见魔术师从空帽子里变出兔子时的震撼。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当代财务会计最吊诡的悖论就在于:越是光鲜的金融创新,越容易成为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某位做过审计的老前辈说过一句糙话:”应收账款融资就像夜总会的陪酒姑娘,看着都是年轻姑娘,但有些真在喝酒有些在骗酒钱。”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把应收款项融资玩成了跷跷板游戏。行情好时就强调其”融资属性”来彰显资金管理能力,行情差时又强调其”应收属性”来美化现金流。这种左右逢源的文字游戏,比某些网红同时交往多个榜一大哥还娴熟。
有意思的是,最近证监会现场检查开始重点关注这类业务。某个做智能硬件的公司被要求披露应收款项融资的具体对手方,结果发现最大的资金提供方竟然是实控人小舅子控制的空壳公司——这出戏比人民的名义里山水集团的桥段还精彩。
说到底,当我们在讨论这个会计科目时,真正要问的不是”属于什么”,而是”掩饰了什么”。就像你在厨房看见蟑螂时,不该纠结它是德国小蠊还是美洲大蠊,而是该检查整个橱柜里还藏着多少虫卵。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该给会计所的老同学发个微信,问问他最近审计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创意十足”的应收款项融资案例。毕竟在这个数字能跳舞的时代,财务人员的想象力永远比监管规则跑快半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