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健”成为最大的心理陷阱
朋友上个月找我喝酒,第一句话就是:“我把养老钱全买了R2级理财,这回总该稳了吧?”他眼底那种找到救命稻草般的光亮,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银行柜台前排队的那个早晨。
那天我前面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攥着存折反复确认:“这个保本对吧?姑娘你可别骗我,这是我老伴的医药费。”柜员用标准化笑容回应:“这是我们的明星产品,历史年化3.8%,从没亏过。”后来我才知道,那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刚取消刚性兑付——但显然没人告诉那位阿姨,就像现在没人告诉我朋友,他买的“稳健型”产品底层资产里,藏着30%的城投债。
所谓稳健,不过是把风险搅拌成奶油。资管机构最擅长的魔术,就是把高风险资产用优先劣后分级、信用增信、资金池滚动这些工具重新包装,最后端出来的甜品贴着“R2”标签。去年某央企背景理财暴雷时,我翻完87页说明书才发现,他们居然把某新能源车企的可转债拆成五层信用衍生品——这就像把野生河豚切片摆盘,再插上“特供三文鱼”的标签。
最近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算法推荐陷阱。自从在财经APP搜索过“低风险理财”,每天推给我的都是“七日年化4.2%”的活期理财,点进去却要划到第三屏才能看见小字标注“每万元日收益波动区间0.1-1.8元”。这种精准投喂的“稳健幻觉”,比P2P时代粗暴的保本承诺更具欺骗性。

真正经历过周期的人都会苦笑。08年雷曼迷你债血洗香港时,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经理,拿着风险测评表告诉你“适合保守型投资者”的场景,和现在直播间里喊着“家人们闭眼冲”的财经主播,本质上卖的是同一种安慰剂。区别只是当年的说明书用英文复杂条款隐藏风险,现在用算法直接把它推进你的舒适区。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稳健”——它不是寻找不会崩塌的产品,而是构建不会崩溃的认知系统。当我开始把每笔理财资金看作必须穿着救生衣横渡的海峡,反而在某个深夜突然理解:那些真正穿越过多轮牛熊的投资者,口袋里永远揣着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收益是风险的延迟表现”,另一张写着“所有标价的安全边际都有有效期”。
现在每次路过银行发光滚屏上跳动的年化收益率,总会想起那位攥着存折的阿姨。不知道她是否最终取回了全额本金,但确定的是,在这个连国债都可能因为汇率波动吞噬实际收益的时代,或许唯一的稳健,就是承认没有真正的稳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