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找理由时,市场正在发笑
今天开盘不到一小时,我的手机就被各种推送轰炸了——”央行释放流动性”、”外资大幅回流”、”政策预期升温”。说实话,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分析,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一个说”这次反弹不一样”,另一个冷笑:”哪次不一样?最后不都一样。”
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K线,突然觉得我们都在玩一个大型的集体幻觉游戏。媒体需要解释,分析师需要报告,散户需要心理安慰——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编造着因果链。但真相可能是,市场今天就是想涨,就像上周它莫名其妙地想跌一样。
最讽刺的是,越是重大的涨跌,人们越要赋予它意义。三年前我在海南度假时遇到个老股民,他说过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股市就像大海,专家们整天分析每一朵浪花的成因,却忘了潮起潮落本来就是常态。”
当然我不是说基本面不重要。但你们发现没有?同样的经济数据,在悲观时被解读为利空,在乐观时就成了利好。上个月的失业率数据明明比这个月更好,当时市场却以大跌回应。这让我怀疑,我们不是在分析数据,而是在集体情绪中寻找自我实现的预言。

有个不能明说的观察:某些时候的大涨,可能只是因为大资金需要出货。就像派对最高潮时,最先清醒的人已经开始悄悄走向门口。这个观点听起来很阴谋论,但你们去看看龙虎榜——今天大涨中净卖出最多的,恰恰是那些”坚定看好”的机构。
我偏爱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今天的大涨,恰恰是因为昨天跌得太荒唐。市场有时候就像个闹别扭的孩子,摔完玩具之后又会偷偷捡回来。这种自我修正的冲动,比任何政策都更原始而真实。
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总是试图用逻辑解释非逻辑的事情。就像用温度计测量爱情,用天平称量梦想。最打动我的反而是某个散户的留言:”管他为什么涨,能回本就行。”这种赤裸的真实,比所有分析师报告都更有生命力。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追求”原因”本身就是个错误。就像问一朵云为什么是那个形状,问海浪为什么在那个时刻拍岸。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生命体,有它自己的呼吸节奏和脾气性格。
所以下次看到大涨,或许我们可以少问点”为什么”,多看看”然后呢”。毕竟在股市里,知道怎么应对,比知道为什么发生要重要得多。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等着被编造。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