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钱汤里:一个老派行业的冷思考
去年冬天,我在哈尔滨道外区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浴池里,和七十多岁的老板老李蹲在暖气片旁边啃烤红薯。他指着斑驳的墙面突然笑起来:”小年轻都说这是夕阳产业,可我这池子里的水啊,比你们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还烫手。”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确实,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元宇宙和AI时,谁会认真琢磨大众浴池这门生意?但老李的池子每周光搓澡师傅的提成就够在二线城市付个首付——当然,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你知道我的意思。
先说个反常识的发现:现在投资浴池最赚钱的居然不是洗浴本身。老李的利润表上,搓澡、采耳、修脚这些”附加服务”占了收入的六成,更别说那些藏在角落的拔罐刮痧——我总怀疑老师傅们是不是偷偷兼营着某种神秘宗教仪式。最离谱的是卖澡巾,三块钱进的货,泡过热水后能卖十五,这利润率快赶上奢侈品了。
但你要以为这是门躺赚的生意就错了。去年有互联网人带着千万融资闯入这个行业,把浴池改成”第三空间社交场所”,结果三个月后会员卡还没卖完,先因为锅炉房热效率不达标被罚得底朝天。他们没算明白的是,来泡澡的大爷要的是瓷砖缝里三十年攒下来的包浆感,不是ins风的马赛克瓷砖。

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诡异的分层。低端场子还在拼9.9元浴资券,高端玩家已经搞起”茶浴养生局”——说是把明前龙井倒进池子里,我怀疑顾客泡完会不会忍不住想蘸酱油吃。中档浴池最难受,既学不会网红营销,又舍不得老顾客那几毛钱的优惠计较。
说到风险,最要命的根本不是同行竞争。消防、环保、卫生三个大爷随便哪个跺跺脚,就够你连夜把池水抽干写检查的。老李有次喝多了跟我说实话:”比起工商查账,我更怕老大爷在池子里抽筋——这一哆嗦可能把我养老钱都哆嗦没了。”
但让我真正着迷的是这个行业的”反脆弱性”。疫情期间所有健身房、电影院都歇菜,老李的浴池关了两月重开,第一天就排出去半条街。后来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人都憋疯了,觉得病毒总比抑郁强。”这种刚需,简直比棺材铺还顽固。
现在老李的儿子准备接手,95后小伙子的改革方案把他爹气笑了:要把搓澡直播做成ASMR,在休息区装VR设备,还说要用大数据分析泡澡时长和消费力的关联。老爷子蹲在池边嘀咕:”这小子非要给修脚师傅配智能手环,说要看心率变化判断客人受痛阈值…”
也许这就是传统行业的宿命——泡在百年不变的热水里,却要不停吞下时代的止疼片。临走时老李突然喊住我:”知道为什么浴池永不倒闭吗?因为人脏了就得洗,累了就得躺,这和科技没关系,和人性有关系。”
锅炉房的白汽氤氲中,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哲学家。可不是嘛,再厉害的元宇宙,也模拟不出老师傅一掌下去搓出泥卷时的那种快感。这种实在的满足,或许才是世界上最坚硬的商业模式。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