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馆,我看着对面那位满头银发的投资人用银勺缓缓搅动拿铁,忽然想起老家巷口修了三十年自行车的王师傅——两人眼神里竟藏着相似的东西。那是种对不确定性的奇异迷恋,王师傅能从一堆废铁中预见齿轮重新转动的轨迹,而投资人则在Excel表格的波浪线里嗅到财富的暗流。
真正的好投资策划书从来不是风险测算模型打印出的尸检报告。我曾见过某份被投行圈奉为圭臬的策划书,用十七种颜色标注的现金流预测像极了后现代主义画作,却刻意隐去了最关键的一行手写批注:”赵总岳父喜欢这个赛道”。你看,人类用算法编织理性牢笼时,总忘记情感才是撬动资本的原始支点。
当下最荒谬的悖论莫过于:我们一面用AI扫描万亿级数据寻找投资圣杯,一面对某些反逻辑的决策冲动保持近乎迷信的敬畏。就像去年新能源板块暴跌时,某个坚持加仓的基金经理给出的理由竟是”特斯拉工厂门口的野薄荷长势特别好”—这种农业文明时代的隐喻思维,居然让他在三个月后斩获47%回报。或许真正的风控大师,骨子里都是诗人与赌徒的杂交体。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资产配置”本质是场认知行为艺术。当所有人举着宏观分析的望远镜眺望地平线时,最锋利的机会往往藏在鞋底的沙砾里。就像我那位在三四线城市收购倒闭幼儿园的表叔,疫情期间靠着改造儿童游乐设施做成人减压馆,愣是把负资产做成了年流水千万的”情绪疗愈综合体”。这种野路子的破局智慧,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值得玩味的是,当下真正聪明的钱开始流向”反效率”领域。有家机构最近专投需要手工翻土的传统农场,策划书里算的不是亩产效益,而是”土壤呼吸碳汇指数”和”城市中产赎罪焦虑值”。你看,当算法把一切可量化的东西榨干后,那些混沌的、需要时间发酵的价值洼地反而成了新宠。这大概就是资本世界的物极必反。
写完这些忽然意识到,最好的投资策划书或许该用羊皮纸书写——得留下让命运修改的余地。毕竟所有精密计算终将败给时间这个变量,而真正值得下注的,从来都是人类固执的非理性闪光。就像此刻窗台上挣扎着开花的仙人掌,它可从来没读过什么光合作用可行性报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