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交易室穿高跟鞋的姑娘
上周和一位老友喝咖啡,她突然问我:”你觉得女生做投资顾问合适吗?” 我差点被拿铁呛到——不是因为问题本身,而是2023年了居然还有人用性别来框定职业选择。
我认识林薇那年,她刚以分析师身份加入某外资投行。第一次参加晨会时,某个资深交易员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小姑娘还是去做PR比较合适,这里数字太血腥。” 令人窒息的是,当时会议室里居然响起几声附和的轻笑。
但故事的反转比K线图还精彩。三个月后,林薇在原油期货的精准预判让整个部门避免了重大亏损。她有个让我拍案叫绝的习惯——总是在晨会时带着精致的妆容,踩着细高跟敲击大理石地面,仿佛每一步都在给那些偏见敲丧钟。
有意思的是,女性在投资顾问领域的优势经常被严重误读。很多人会说”女性更谨慎””更有同理心”,这类陈词滥调本质上还是种温柔的歧视。以我观察,真正厉害的女顾问最突出的特质是”风险共情能力”——她们既能理解客户深夜担心本金失眠的焦虑,又能在市场恐慌时保持令人惊讶的冷静阈值。这种冰与火的平衡,远比什么”细心””耐心”深刻得多。

不过这个行业对女性的隐形税负确实存在。我见过太多女顾问被迫在”铁娘子”和”甜心宝贝”两种人设间走钢丝。太强硬会被说缺乏女性魅力,太温柔又被认为不够果断。这种荒谬的二元评判,在男性同行身上几乎不存在。
最近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在ESG投资和女性创业基金这些新兴领域,女性顾问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不是说传统领域做不好,而是当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时,那些曾被视作”非主流”的特质反而成了稀缺资源。就像区块链刚兴起时,最早嗅到机会的反倒是很多边缘玩家。
当然也有让人沮丧的现实。某私募的女合伙人曾私下跟我说,她至今需要刻意把声线压低半个八度才能在电话会议中获得平等对话权。更讽刺的是,当她带着男助理见客户时,对方总会自然地把名片先递给助理——就因为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觉得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不是女生适不适合做投资顾问,而是这个行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欣赏差异化的价值判断?当某个女分析师坚持认为某支股票被低估时,他们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她模型里的变量设置,而不是她的口红色号。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昨天看到林薇的朋友圈更新——她刚升任亚太区研究主管,照片里那双红色高跟鞋依然醒目。配文很有意思:”当年有人说这双鞋不该出现在交易室,今天它们走进了董事会议室。”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