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中关村某咖啡馆,我偶然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激动地讨论着“王强式投资逻辑”。他们桌上那本被翻得起毛的读书毁了我——没错,就是那本看似矛盾实则精准的书名——让我不禁想起第一次听王强演讲时的那种认知颠覆。
真格基金这位联合创始人最令人着迷的,或许不是他投出了多少个独角兽,而是他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投资悖论。当整个创投圈都在谈论“风口论”、“赛道说”时,王强却坚持着某种近乎古典的价值观——他投资的是“人的质地”,这种说法在数据至上的时代显得既浪漫又可疑。
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说过件趣事:某次路演时,王强用二十分钟和他讨论尤利西斯的叙事结构,却在最后五分钟就敲定了投资。这种反效率主义的决策方式,在追求快速迭代的创投圈简直是个异类。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务正业”,成就了真格独特的投资美学。
有意思的是,这位以“读书人”自居的投资人,却最擅长投资那些试图“毁掉”传统行业的新经济项目。他在古典文学和现代科技之间架起的桥梁,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们——达芬奇既画蒙娜丽莎也设计飞行器,王强既谈柏拉图也投人工智能。这种跨越时空的认知缝合能力,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护城河。
当下投资圈陷入某种集体焦虑:AI正在批量生成商业计划书,大数据算法号称能预测创业成功率。但王强依然坚持着那套“人文主义投资法”——他相信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创始人眼中的火焰,团队间微妙的化学反应,甚至是某个看似荒诞的梦想里隐藏的哲学内核。
这种投资哲学在2023年显得尤为珍贵。当太多基金沉迷于追逐热门赛道的拥挤竞赛,真格却还在投资“奇怪”的项目——比如那个教人用古典哲学思考现代管理的团队,或是试图用区块链技术保存濒危方言的初创公司。这些项目在Excel表格里可能永远算不过账,但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颠覆性创新就藏在这些“不实用”的尝试里。

王强最近在某次闭门分享中说:“投资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当你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套必胜公式时。”这句话让我想起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在于主动寻找可能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在人人追逐确定性的时代,这种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或许才是真格最深的“格”。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王强投资的那些项目,到底是在寻找财务回报,还是在构建某个理想中的精神乌托邦?这种商业与情怀的微妙平衡,让真格既不像纯粹的逐利资本,也不像公益组织。这种“中间状态”恰恰是最有意思的——它提醒着我们,商业本质上仍然是关于人的故事。
站在2023年的转折点上,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非典型投资者”。当GPT-5都在写投资分析报告时,人类投资者最后的价值,可能就在于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部分:对人性深度的理解,对时代精神的感知,以及敢于投资“不合理”事物的勇气。
毕竟,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最合理的选择,而是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疯狂念头——就像当年那个坚持要“用键盘改变世界”的英语老师,遇见了相信“读书可以毁人”的投资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