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被朋友硬拉去听了一场创业讲座。说实话,走进会场前我就有种不祥的预感——门口LED屏上滚动播放的”成功学导师”头衔,还有那些穿着定制西装、把”颠覆””赋能”挂在嘴边的年轻创业者们,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深圳科技园被洗脑的经历。
讲师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PPT第一页就写着”从0到1亿,我只用了18个月”。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如何靠一个”共享雨伞”的点子获得天使轮投资时,我注意到会场后排有个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在偷偷打哈欠——这大概是我整晚最有共鸣的时刻。
这些所谓的创业导师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的商业逻辑简化成几个朗朗上口的口号。他们会告诉你”执行力比idea更重要”,却不会说99%的失败正是因为选错了赛道;他们热衷于分享”用户增长黑客技巧”,但对如何留住用户只字不提。最讽刺的是,当有人提问”您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寒冬”时,那位导师突然变得支支吾吾,最后竟以”这个问题我们私下交流”搪塞过去。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遇到的张伟(化名)。他在听完类似讲座后,抵押了父母的老房子去做”社交电商”,六个月后血本无归。现在他在朋友圈卖起了”创业课程”,文案和当初忽悠他的那些话术如出一辙。这种自我繁殖的骗局,某种程度上比P2P暴雷更可怕——它收割的不是钱财,而是年轻人最宝贵的希望和锐气。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讲座也并非全无价值。至少它像面照妖镜,照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当台上的演讲者激情澎湃地说”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个马云”时,台下那些发亮的眼睛让我想起赌场里的赌徒。我们这代人被灌输了太多”阶层跃迁”的迷梦,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创业本质上是个概率游戏,而幸存者偏差让失败者的故事永远沉默。
讲座结束后,我在洗手间碰到那个打哈欠的程序员。他边洗手边嘟囔:”又要回去改bug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或许真正的勇气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承认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改变世界”的时代,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边界,未尝不是种稀缺的智慧。
离场时,主办方塞给我一本精装的创业圣经。我把它留在了地铁站的座位上——希望捡到它的人,至少能当个不错的杯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