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陪朋友去某三线城市看房。销售指着沙盘上标注“中建投资”的体育馆项目滔滔不绝:“央企背书,绝对按期交付!”朋友突然问我:“你说这些国企搞建设,到底图什么?真就只为社会责任?”
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个月。
表面上看,中国建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投”)这类企业活得像计划经济时代的遗存——拿着国家授信,承接民生工程,仿佛不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但你要是真信了这个叙事,就太天真了。
我认识一位在中建投干了十二年的项目经理老陈。有次喝酒,他掰着手指给我算账:“都说我们建体育馆、修高速路是赔本买卖,但你们没算过土地溢价。”他所在的团队在城郊建完文化中心后,周边地价两年涨了百分之两百。“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反哺我们,这账能算亏吗?”
这种“明亏暗赚”的模式,某种程度上重构了我们对基建投资的认知。中建投们早就不满足于当个“高级包工头”,而是成了区域经济升值的操盘手。他们用钢筋水泥做画笔,画出的却是资本增值的宏图。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建设目的从“惠民”滑向“炒地皮”,事情就开始变味。我上个月去某新区调研,看到中建投承建的科技园区空置率惊人。当地干部私下吐槽:“上面只要落地投资额的数据漂亮,没人关心三年后这里会不会变鬼城。”
这种矛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中建投的技术创新实验室能研发出抗震8级的特种水泥,但工地上还在用二十年前的管理模式。有次我去参观他们的智慧工地展示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所有机械的物联网数据,转身却看见工人们挤在铁皮棚里吃午饭——数字化和人性化,在这里割裂得让人心惊。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转型困境。去年中建投成立新能源事业部,号称要投资五百亿做光伏电站。但内部朋友跟我说,团队里全是土木出身的老兵,“让他们算混凝土标号可以,算光伏IRR(内部收益率)简直要命”。传统基建的思维惯性,像水泥一样凝固在组织基因里。
有时候我觉得,中建投像是个被时代绑架的巨人。一方面要完成政治任务——西部扶贫公路不能因为不赚钱就不修;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市场化考核,国资委的利润指标每年都在涨。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定位,让他们的每个决策都充满权衡与妥协。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这类企业的价值。就像我那位项目经理朋友说的:“我们建学校可能不挣钱,但培养出的学生未来能创造GDP;我们修铁路可能亏本,但能让穷山沟的农产品运出来——这种账,不该只用财务报表来算。”
说到底,中国建筑投资这类企业的真正困境,是如何在服务公共利益和维持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课题,比他们建过的任何超级工程都复杂得多。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新闻弹出中建投中标某跨境高铁项目的消息。看着报道里“彰显大国基建实力”的豪言,我忽然想起工地围挡上那句斑驳的标语——“功成不必在我”——或许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生存哲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