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苏黎世的一个区块链峰会上,我遇到个穿着定制西装、手腕上戴着价值六位数智能手表的基金经理。他端着香槟对我说:”我们现在卖的不是投资组合,是通往未来的船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区块链基金早就超越了金融产品的范畴,成了某种新时代的信仰符号。
有意思的是,这群号称要”颠覆传统金融”的人,却在用最古典的方式讲故事。我记得某个基金路演现场,PPT上闪烁着”去中心化””DAO治理”等酷炫词汇,但问到具体风控模型时,主讲人突然开始大谈特谈”社区共识的力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逛庙会,卖药郎中最擅长把淀粉丸子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仙丹。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认知悖论——越是看不懂的技术,越容易成为信仰的载体。三年前我试水过某个号称用AI做链上数据分析的基金,结果发现他们的”智能投研”根本就是几个实习生手动扒推特热搜。最讽刺的是,这个基金当年收益率竟然跑赢了80%的传统基金。市场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就像当代艺术拍卖行里那些看不懂的涂鸦,价格越高越有人坚信其中必有深意。
现在某些区块链基金的操作简直像在玩元宇宙套娃:用NFT作为基金凭证,通过DAO投票决定投资方向,最终投出去的钱又变成了其他区块链项目的代币。整个过程就像在镜子宫殿里无限反射,到最后谁也分不清到底在投资什么,反而有种参与伟大实验的亢奋感。这种情绪溢价,某种程度上比底层资产本身更值钱。
但我得承认,最近某个主打ZK-Rollup技术的基金确实让我心动。不是因为他们白皮书里天花乱坠的叙述,而是发现其创始人居然在GitHub上有七年持续贡献的开源记录。这种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可信度,比任何明星站台都更有说服力。也许真正的信号藏在这些细节里——在区块链这个擅长造神的领域,还能保持对代码的敬畏的人,反倒更值得托付。
说到底,区块链基金正在成为照出人性底色的棱镜。有人看见财务自由的光晕,有人听见技术革命的号角,而我更多看到的是在这个不确定性爆表的时代,人类对确定性的疯狂追逐。当传统投资逻辑不断失效时,那些看不懂的算法、拗口的技术术语,反而成了最好的心理安慰剂。

现在每当有朋友问我该不该投区块链基金,我总会想起苏黎世那个傍晚。夕阳透过玻璃幕洒在基金经理的智能手表上,表盘显示着他当日的收益率波动——那曲线美得如同当代艺术,虽然谁也说不清明天会走向何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