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银行柜台前排队时目睹了一场荒诞剧。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攥着存折,用近乎虔诚的语气对柜员说:”就把钱放那个‘成长’里头,听说能翻倍。”她甚至念不全基金代码660001,却已经决定投入毕生积蓄。这种对所谓”成长”的盲目信仰,让我想起菜市场里抢购打折鸡蛋的人群——我们总是对包装精美的金融产品丧失抵抗力。
农行这只号称”成长”的基金,本质上是个精致的悖论。它既承诺稳健又标榜进取,既绑定国企又追逐风口,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定位像极了当下中国人的财富焦虑——既害怕错过暴富快车,又恐惧跌落现有阶层。我翻过它近五年的持仓变动,发现个有趣现象:每当新能源概念炒热时,十大重仓股里就突然冒出三四只相关股票,等风口过了又悄无声息地消失。这种追涨杀跌的调仓节奏,与其说是专业理财,不如说是穿着西装的赌徒。
有朋友曾向我炫耀他在这只基金上赚到的年终奖,我却注意到他隐去了管理费吞噬的23%收益。金融产品的魔术在于,它让普通人沉浸在数字增长的幻觉里,却看不见暗处流动的手续费河流。就像超市总把糖果放在收银台旁边,基金公司也深谙人性弱点——用每月分红制造及时满足感,让人忽略长期复利正在被层层剥削。
最讽刺的是所谓”风险测评”这场集体催眠仪式。当你在那台智能柜员机上勾选”稳健型投资者”时,系统会自动推荐这类产品,仿佛用算法就能抹平人性贪婪与恐惧的波动。我见过退休教师被评定为”进取型”,只因在”能承受多大亏损”的选项里违心填了30%——谁又愿意在冷冰冰的机器前承认自己其实输不起呢?
某种程度上,660001已成为中国理财市场的隐喻:我们用农业银行的招牌获得安全感,用”成长”二字麻醉对衰老的恐惧,用标准化产品掩盖财务认知的洼地。当大妈们把养老钱投入自己根本不理解的金融游戏时,某种程度上是在购买对抗时间流逝的安慰剂——虽然明知收益率跑不赢通胀,但至少能在麻将桌上炫耀”我也懂理财”。
或许该打破对机构图腾的迷信了。真正的成长不该是账户数字的机械跳动,而是认清每只基金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现实。下次看到宣传册上”年化回报”的加粗字体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成长究竟属于我的钱包,还是某些人的业绩报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224/